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依据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8-21页 |
1.3.1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 第21-29页 |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健康 | 第21页 |
2.1.2 心理健康 | 第21-22页 |
2.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22-23页 |
2.2 农科院校相关概念 | 第23-26页 |
2.2.1 农科院校及涉农专业 | 第23-24页 |
2.2.2 农科院校大学生特点 | 第24-26页 |
2.3 心理学相关理论 | 第26-29页 |
2.3.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26-27页 |
2.3.2 压力社会刺激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农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分析 | 第29-39页 |
3.1 农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方法 | 第29-30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9页 |
3.1.2 调查工具 | 第29-30页 |
3.1.3 测试程序 | 第30页 |
3.1.4 统计处理 | 第30页 |
3.2 农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 | 第30-33页 |
3.2.1 农科院校与非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比 | 第30页 |
3.2.2 农科院校大学生自身各因子样本测试结果统计 | 第30-31页 |
3.2.3 农科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中的性别差异检验 | 第31页 |
3.2.4 农科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中的学科差异检验 | 第31-32页 |
3.2.5 农科院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中的生源地差异检验 | 第32页 |
3.2.6 农科院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各因子差异检验 | 第32-33页 |
3.2.7 农科院校大学生中贫困与非贫困心理健康各因子差异检验 | 第33页 |
3.3 农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 | 第33-37页 |
3.3.1 农科院校与非农科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农科院校大学生在SCL-90上的心理问题检出率分析 | 第34-35页 |
3.3.3 农科院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各因子上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35页 |
3.3.4 农科院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各因子中的学科差异分析 | 第35-36页 |
3.3.5 农科院校大学生中心理健康各因子中的生源地差异分析 | 第36页 |
3.3.6 农科院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各因子差异分析 | 第36-37页 |
3.3.7 农科院校大学生中贫困与非贫困心理健康各因子差异分析 | 第37页 |
3.4 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引起农科院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9-47页 |
4.1 社会因素 | 第39-41页 |
4.1.1 社会竞争压力大 | 第39页 |
4.1.2 贫富差距较大 | 第39-40页 |
4.1.3 社会对农业存在偏见 | 第40-41页 |
4.1.4 互联网社会影响 | 第41页 |
4.2 学校因素 | 第41-43页 |
4.2.1 农科院校专业影响 | 第41-42页 |
4.2.2 校园人际关系影响 | 第42页 |
4.2.3 校园文化影响 | 第42-43页 |
4.3 家庭因素 | 第43-44页 |
4.3.1 家庭结构影响 | 第43页 |
4.3.2 家庭培养和教育方式影响 | 第43-44页 |
4.3.3 家长素质影响 | 第44页 |
4.4 个人因素 | 第44-47页 |
4.4.1 性别差异影响 | 第44-45页 |
4.4.2 成长经历影响 | 第45页 |
4.4.3 个人能力影响 | 第45-46页 |
4.4.4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影响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解决农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 第47-56页 |
5.1 完善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 第47-48页 |
5.1.1 完善国家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 | 第47页 |
5.1.2 为农村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小社会竞争压力 | 第47页 |
5.1.3 引导社会公众对农科院校的正确认识 | 第47-48页 |
5.1.4 加强监管力度,优化互联网环境 | 第48页 |
5.2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48-52页 |
5.2.1 营造良好的农科院校校园文化氛围 | 第48-49页 |
5.2.2 帮助大学生改善同学间的人际关系 | 第49-50页 |
5.2.3 激发农科院校大学生自信心理 | 第50-51页 |
5.2.4 完善农科院校心理发展中心建设 | 第51-52页 |
5.3 改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 第52-54页 |
5.3.1 改变家长传统理念 | 第52页 |
5.3.2 提高家长文化素质 | 第52-53页 |
5.3.3 完善家庭-农科院校一体化教育模式 | 第53-54页 |
5.4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 第54-56页 |
5.4.1 做好人生规划,树立崇高理想 | 第54页 |
5.4.2 树立正确三观,提高自身素质 | 第54-55页 |
5.4.3 学会自我调适,养成良好习惯 | 第55页 |
5.4.4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 | 第55-56页 |
结束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