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发动机单元体性能分析与参数选取 | 第17-41页 |
2.1 发动机单元体的概述 | 第17-20页 |
2.1.1 PW4077D发动机单元体 | 第17-19页 |
2.1.2 GE90发动机单元体 | 第19-20页 |
2.2 单元体性能参数分析 | 第20-30页 |
2.2.1 压气机 | 第20-25页 |
2.2.2 涡轮 | 第25-30页 |
2.3 单元体可测参数分析 | 第30-33页 |
2.3.1 发动机传感器的发展史 | 第30-31页 |
2.3.2 PW4077D和GE90发动机的可测参数 | 第31-33页 |
2.4 单元体性能参数与可测参数 | 第33-35页 |
2.4.1 PW4077D单元体性能参数与可测参数 | 第33-34页 |
2.4.2 GE90单元体性能参数与可测参数 | 第34-35页 |
2.5 单元体性能衰退因子 | 第35-37页 |
2.5.1 压气机性能衰退因子 | 第35-36页 |
2.5.2 涡轮性能衰退因子 | 第36-37页 |
2.6 单元体性能衰退因子对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37-40页 |
2.6.1 压气机性能衰退因子对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37-39页 |
2.6.2 涡轮性能衰退因子对性能参数的影响 | 第39-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分形理论分析 | 第41-48页 |
3.1 经典性能分析方法与存在问题 | 第41-43页 |
3.2 分形理论概述 | 第43-45页 |
3.2.1 分形的提出 | 第43页 |
3.2.2 分形定义 | 第43-44页 |
3.2.3 求分形维数的方法 | 第44-45页 |
3.3 分形算法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压气机单元体性能分析 | 第48-65页 |
4.1 单元体和数据选择 | 第48-51页 |
4.1.1 单元体选择 | 第48-49页 |
4.1.2 数据预处理 | 第49-51页 |
4.2 压气机气路性能衰退模型 | 第51-57页 |
4.2.1 性能衰退模型建立 | 第51-54页 |
4.2.2 结果分析与验证 | 第54-56页 |
4.2.3 相关性分析与对比 | 第56-57页 |
4.3 压气机关联维数分形模型 | 第57-64页 |
4.3.1 算法原理 | 第57-58页 |
4.3.2 算法改进 | 第58-60页 |
4.3.3 参数计算 | 第60-62页 |
4.3.4 模型计算 | 第62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压气机单元体性能趋势分析 | 第65-72页 |
5.1 De Wijs分形模型 | 第65-66页 |
5.2 基于De Wijs的压气机分形模型 | 第66-71页 |
5.2.1 模型计算 | 第67-69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附录 | 第80-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