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词表 | 第21-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2-54页 |
1 克罗诺杆菌分类学及其历史溯源 | 第22-23页 |
2 克罗诺杆菌生物学特性 | 第23-24页 |
3 克罗诺杆菌抗性 | 第24-26页 |
3.1 耐药性 | 第24-25页 |
3.2 耐热性和抗干燥能力 | 第25-26页 |
4 克罗诺杆菌致病机理 | 第26-27页 |
5 克罗诺杆菌感染病例及污染状况调查 | 第27-29页 |
6 克罗诺杆菌检测方法国内外进展 | 第29-40页 |
6.1 克罗诺杆菌生理生化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6.2 克罗诺杆菌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方法 | 第30-36页 |
6.3 克罗诺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 | 第36-40页 |
6.4 克罗诺杆菌其他检测方法 | 第40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4页 |
第二章 克罗诺杆菌属特异性单链抗体的构建及表达 | 第54-8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4-70页 |
1.1 材料 | 第54-58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58-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0页 |
2.1 杂交瘤细胞总RNA提取 | 第70-71页 |
2.2 抗体重链轻链可变区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71-73页 |
2.3 单链抗体scFvH81基因的构建 | 第73-75页 |
2.4 单链抗体scFvH81的表达 | 第75-78页 |
2.5 单链抗体scFvH81活性的确定 | 第78-79页 |
2.6 单链抗体scFvH81特异性实验 | 第79页 |
2.7 单链抗体亲和力常数确定 | 第79-80页 |
3 讨论 | 第80-8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三章 克罗诺杆菌属特异性单链抗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二硫键单链抗体的构建 | 第84-112页 |
1 实验方法 | 第84-93页 |
1.1 序列 | 第84-85页 |
1.2 单链抗体scFvH81序列序列分析 | 第85-86页 |
1.3 单链抗体scFvH81部分物理化学性质预测 | 第86页 |
1.4 单链抗体scFvH81重轻链可变区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86页 |
1.5 单链抗体scFvH81二级结构预测 | 第86页 |
1.6 单链抗体scFvH81和克罗诺杆菌OmpA蛋白3-D结构预测 | 第86页 |
1.7 单链抗体scFvH81和克罗诺杆菌OmpA蛋白建模结果评估 | 第86页 |
1.8 单链抗体scFv与OmpA重组蛋白对接 | 第86页 |
1.9 单链抗体关键氨基酸分析 | 第86-87页 |
1.10 构建二硫键单链抗体 | 第87-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8页 |
2.1 IMGT/V-QUEST工具分析单链抗体scFvH8 1序列 | 第93-94页 |
2.2 单链抗体scFvH81物理性质分析 | 第94页 |
2.3 单链抗体scFvH81重链轻链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94-98页 |
2.4 单链抗体scFvH81二级结构预测 | 第98页 |
2.5 单链抗体scFvH81和克罗诺杆菌OmpA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第98-102页 |
2.6 克罗诺杆菌OmpA蛋白与单链抗体scFvH81在线预对接 | 第102页 |
2.7 克罗诺杆菌OmpA C-like区与单链抗体scFvH81对接 | 第102-105页 |
2.8 二硫键单链抗体的构建 | 第105-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0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克罗诺杆菌属特异性靶点的筛选以及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12-12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2-118页 |
1.1 材料 | 第112-115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15-11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18-124页 |
2.1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 第118页 |
2.2 特异性引物筛选 | 第118-120页 |
2.3 克罗诺杆菌属引物N2特异性验证 | 第120-121页 |
2.4 克罗诺杆菌属特异性引物N2灵敏度确定 | 第121-123页 |
2.5 克罗诺杆菌属特异性引物N2抗干扰能力测试 | 第123-124页 |
2.6 人工污染奶粉样品检测 | 第124页 |
3 讨论 | 第124-125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第五章 阪崎克罗诺杆菌种特异性靶点筛选及其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28-14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28-135页 |
1.1 材料 | 第128-13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31-13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35-143页 |
2.1 特异性靶点的筛选 | 第135页 |
2.2 特异性引物筛选 | 第135-137页 |
2.3 阪崎克罗诺杆菌种特异性引物特异性验证 | 第137-138页 |
2.4 阪崎克罗诺杆菌种特异性引物灵敏度确定 | 第138-140页 |
2.5 阪崎克罗诺杆菌种特异性引物抗干扰能力测试 | 第140-141页 |
2.6 人工污染奶粉样品检测 | 第141-143页 |
3 讨论 | 第143-14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48页 |
第六章 阪崎克诺罗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148-1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8-160页 |
1.1 材料 | 第148-151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51-160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60-170页 |
2.1 扩增内标IAC的构建 | 第160-162页 |
2.2 目标序列Taqman探针和扩增内标Taqman探针的选择 | 第162-163页 |
2.3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63-165页 |
2.4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特异性评价 | 第165页 |
2.5 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灵敏度评价 | 第165-169页 |
2.6 人工污染奶粉样品检测 | 第169-170页 |
3 讨论 | 第170-17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74页 |
全文结论 | 第174-176页 |
创新点 | 第176-178页 |
展望 | 第178-18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和专利申请情况 | 第180-182页 |
致谢 | 第182-184页 |
附录 | 第184-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