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SⅡ型轨道板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0-12页 |
1.2.1 轨道板修补方法 | 第10-11页 |
1.2.2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技术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2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轨道板的相关分析 | 第13-32页 |
2.1 碳纤维增强材料的类型 | 第13-14页 |
2.2 碳纤维材料的性能 | 第14-16页 |
2.2.1 力学性能 | 第14-15页 |
2.2.2 热膨胀系数 | 第15页 |
2.2.3 抗疲劳性能 | 第15页 |
2.2.4 耐腐蚀性能 | 第15-16页 |
2.3 预应力碳纤维加固轨道板的可行性与加固方式 | 第16-18页 |
2.3.1 预应力碳纤维加固轨道板的可行性 | 第16-17页 |
2.3.2 预应力碳纤维加固轨道板的加固方式 | 第17-18页 |
2.4 张拉设备的设计 | 第18-24页 |
2.4.1 预应力碳纤维布张拉设备工作原理 | 第18页 |
2.4.2 预应力碳纤维布张拉设备的对比 | 第18-22页 |
2.4.3 轨道板的张拉设备设计 | 第22-24页 |
2.5 碳纤维布-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第24-30页 |
2.5.1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5.2 测试方法与内容 | 第27-29页 |
2.5.3 破坏过程描述 | 第29-30页 |
2.5.4 界面剥离承载力分析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轨道板正截面承载力理论分析 | 第32-46页 |
3.1 轨道板静力学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3.1.1 轨道板中间截面静力学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1.2 初等梁理论 | 第33-34页 |
3.1.3 轨道板计算截面 | 第34页 |
3.2 基本假定与本构关系 | 第34-37页 |
3.2.1 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35页 |
3.2.2 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 | 第35-36页 |
3.2.3 碳纤维应力-应变曲线 | 第36-37页 |
3.3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轨道板的公式推导 | 第37-44页 |
3.3.1 施加预应力阶段 | 第37页 |
3.3.2 放张后的应力、应变分析 | 第37-39页 |
3.3.3 消压弯矩 | 第39-40页 |
3.3.4 开裂阶段 | 第40页 |
3.3.5 屈服阶段 | 第40-43页 |
3.3.6 编程计算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轨道板有限元分析 | 第46-56页 |
4.1 ANSYS有限元模型 | 第46-49页 |
4.1.1 单元选取 | 第46页 |
4.1.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4.1.3 预应力的施加 | 第47页 |
4.1.4 碳纤维加固方式的比较 | 第47-49页 |
4.2 ANSYS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 基于断裂力学的轨道板加固有限元分析 | 第56-72页 |
5.1 混凝土断裂力学简介 | 第56-57页 |
5.2 断裂力学中的断裂参量 | 第57-62页 |
5.2.1 应力强度因子(κ) | 第57-58页 |
5.2.2 裂纹张开位移(δ) | 第58-59页 |
5.2.3 J积分(J) | 第59-60页 |
5.2.4 断裂力学研究的主要计算方法 | 第60-62页 |
5.3 半椭圆表面裂纹模型 | 第62-65页 |
5.4 半椭圆表面裂纹构件有限元分析 | 第65-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