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32页 |
1.1 玉米在农业经济生产中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1.2 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学机制 | 第17-24页 |
1.2.1 杂种优势的两种遗传假说模型 | 第17-18页 |
1.2.2 杂种优势的数量遗传学解析 | 第18-19页 |
1.2.3 基于表型和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分析 | 第19页 |
1.2.4 QTL定位与杂种优势 | 第19-20页 |
1.2.5 等位基因变异与杂种优势 | 第20页 |
1.2.6 基因表达与杂种优势 | 第20-21页 |
1.2.7 组学分析与杂种优势 | 第21-23页 |
1.2.8 表观遗传学与杂种优势 | 第23页 |
1.2.9 水稻和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 | 第23-24页 |
1.3 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 第24-25页 |
1.3.1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的概念 | 第24页 |
1.3.2 玉米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 | 第24-25页 |
1.4 遗传群体的设计与应用 | 第25-28页 |
1.4.1 双亲群体 | 第26页 |
1.4.2 多亲本群体 | 第26-27页 |
1.4.3 遗传交配设计群体 | 第27页 |
1.4.4 自然群体和测交群体 | 第27-28页 |
1.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8-30页 |
1.5.1 单位点关联分析(混合线性模型) | 第28页 |
1.5.2 多位点关联分析 | 第28-29页 |
1.5.3 上位性关联分析 | 第29-30页 |
1.6 全基因组选择和预测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适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多杂种群体的构建 | 第32-43页 |
2.1 引言 | 第32-33页 |
2.2 适于GWAS分析的多杂种群体 | 第33页 |
2.3 玉米多杂种群体 | 第33-40页 |
2.3.1 利用双列杂交和NCII设计构建的MHP | 第33-34页 |
2.3.2 构建MHP的中国温带自交系 | 第34-35页 |
2.3.3 构建MHP的热带自交系 | 第35-36页 |
2.3.4 玉米生产中的温热杂交种 | 第36页 |
2.3.5 亲本及杂种农艺性状比较 | 第36-37页 |
2.3.6 MHP的基因型信息 | 第37-38页 |
2.3.7 MHP在遗传育种的应用 | 第38-39页 |
2.3.8 MHP衍生的次级群体 | 第39-40页 |
2.4 讨论 | 第40-43页 |
2.4.1 适合于自花授粉和杂种优势作物的配合力、杂种优势和杂种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40页 |
2.4.2 通过亲本共享进行大规模杂种群体的共享 | 第40-41页 |
2.4.3 杂种的配制和选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 第41页 |
2.4.4 杂种具有更高的环境适应性 | 第41页 |
2.4.5 自花和异花授粉作物的育种适用性 | 第41页 |
2.4.6 节省基因型鉴定成本 | 第41-42页 |
2.4.7 MHP的应用前景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玉米多杂种群体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43-62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8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3.2.2 田间表型鉴定 | 第43-44页 |
3.2.3 表型的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3.2.4 关联分析统计方法 | 第45-48页 |
3.2.4.1 MHP基因型推测 | 第45-46页 |
3.2.4.2 MHP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 第46-48页 |
3.3 结果 | 第48-60页 |
3.3.0 MHP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3.3.1 MHP及其亚群体的亲子相关分析 | 第49页 |
3.3.2 MHP及其亚群体性状的遗传率分析 | 第49-51页 |
3.3.3 MHP及其亚群体各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页 |
3.3.4 MHP群体结构和LD分析 | 第51-52页 |
3.3.5 MHP开花期性状的多基因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52-55页 |
3.3.6 MHP株高性状的多基因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55-56页 |
3.3.7 MHP产量相关性状的多基因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56-60页 |
3.4 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玉米多杂种群体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62-95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4.2.1 试验材料 | 第63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4.2.3 表型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4.2.3.1 杂种优势计算 | 第63-64页 |
4.2.3.2 配合力估算 | 第64页 |
4.2.4 关联分析模型与方法 | 第64页 |
4.3 结果 | 第64-92页 |
4.3.1 MHP各性状杂种优势表现 | 第64-65页 |
4.3.2 MHP中亲优势相关分析 | 第65-66页 |
4.3.3 MHP超亲优势相关分析 | 第66页 |
4.3.4 温带双列群体不同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分析 | 第66-69页 |
4.3.5 MHP不同环境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69-70页 |
4.3.6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析 | 第70-71页 |
4.3.7 MHP中亲优势多基因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71-77页 |
4.3.8 MHP超亲优势多基因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77-83页 |
4.3.9 MHP各性状表型、配合力方差及均方比率分析 | 第83页 |
4.3.10 MHP各性状配合力的相关分析 | 第83-85页 |
4.3.11 MHP杂种优势与配合力的相关性分析 | 第85-86页 |
4.3.12 温带双列群体不同杂种优势群特殊配合力比较 | 第86-87页 |
4.3.13 MHP特殊配合力多基因成分分析、关联分析和候选基因分析 | 第87-92页 |
4.4 讨论 | 第92-95页 |
4.4.1 MHP玉米配合力的遗传基础 | 第92-94页 |
4.4.2 MHP玉米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94-95页 |
第五章 玉米多杂种群体缺失组合的表型预测 | 第95-104页 |
5.1 引言 | 第95-96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6-97页 |
5.2.1 试验材料 | 第96页 |
5.2.2 表型数据分析 | 第96页 |
5.2.3 预测模型 | 第96-97页 |
5.3 结果 | 第97-101页 |
5.3.1 基因组预测准确度 | 第97-99页 |
5.3.2 优良组合筛选 | 第99页 |
5.3.3 1275 份玉米杂种群体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99-101页 |
5.4 讨论 | 第101-10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6页 |
附录 | 第126-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