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精益生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装配线平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仿真技术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论文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精益生产及装配线平衡相关理论概述 | 第21-29页 |
2.1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2.1.1 精益生产思想内涵 | 第21页 |
2.1.2 5S管理 | 第21-22页 |
2.2 装配线平衡理论概述 | 第22-23页 |
2.2.1 装配线平衡的内涵及基本术语 | 第22-23页 |
2.2.2 装配线平衡问题的分类 | 第23页 |
2.3 装配线精益改善的技术方法 | 第23-27页 |
2.3.1 方法研究 | 第23-25页 |
2.3.2 作业测定 | 第25-26页 |
2.3.3 人因工程 | 第26-27页 |
2.3.4 单元生产 | 第27页 |
2.4 精益生产对装配线平衡的指导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F企业的汽车扶手装配生产线现状 | 第29-41页 |
3.1 企业简介 | 第29-30页 |
3.2 F企业的组织结构 | 第30-31页 |
3.3 汽车扶手装配线生产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1-40页 |
3.3.1 扶手装配线生产现状 | 第31-32页 |
3.3.2 汽车扶手装配工艺及各工作站作业内容分析 | 第32-36页 |
3.3.3 汽车扶手装配线工时分析 | 第36-38页 |
3.3.4 汽车扶手装配线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F企业的汽车扶手装配线精益改善研究 | 第41-75页 |
4.1 精益 5S管理推行 | 第41-47页 |
4.2 生产流程优化 | 第47-54页 |
4.2.1 生产流程分析 | 第47-50页 |
4.2.2 生产流程改善 | 第50-51页 |
4.2.3 流程改善后的装配线平衡分析 | 第51-54页 |
4.3 局部瓶颈工作站及其他改善 | 第54-64页 |
4.3.1 第2工作站作业分析与改善 | 第54-57页 |
4.3.2 第5工作站作业分析与改善 | 第57-60页 |
4.3.3 第12工作站作业分析与改善 | 第60-62页 |
4.3.4 其他改善 | 第62-63页 |
4.3.5 局部改善后装配线平衡效果分析 | 第63-64页 |
4.4 整体最小工作站优化 | 第64-72页 |
4.4.1 建立 0-1 整数规划模型 | 第65-67页 |
4.4.2 数学模型求解 | 第67-71页 |
4.4.3 整体优化后装配线平衡效果分析 | 第71-72页 |
4.5 工作台人因设计及作息合理化 | 第72-7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基于ED仿真的产能提升效果分析 | 第75-82页 |
5.1 建立ED仿真模型 | 第75-81页 |
5.1.1 确立ED仿真模型元素 | 第75-76页 |
5.1.2 构建ED仿真模型 | 第76页 |
5.1.3 设置ED仿真模型参数 | 第76-79页 |
5.1.4 运行ED仿真 | 第79-81页 |
5.2 产能提升效果评价 | 第8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总结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