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项目背景 | 第9页 |
1.2 项目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二章 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项目服务对象的选择—兰州市X社区新市民子女 | 第16页 |
2.2 项目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ERG理论 | 第16页 |
2.2.2 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2.2.3 社会学习理论 | 第17页 |
2.2.4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7页 |
2.2.5 镜中我理论 | 第17-18页 |
2.3 项目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2.3.1 文献法 | 第18页 |
2.3.2 访谈法 | 第18页 |
2.3.3 观察法 | 第18页 |
2.4 项目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项目服务对象的需求评估 | 第20-31页 |
3.1 兰州市X社区新市民子女生存现状 | 第20-21页 |
3.1.1 兰州市X社区新市民子女概况 | 第20页 |
3.1.2 兰州市X社区新市民子女生存现状 | 第20-21页 |
3.2 兰州市X社区新市民子女成长发展需求调查 | 第21-27页 |
3.2.1 安全防卫意识薄弱,不利于新市民子女的健康成长 | 第21-23页 |
3.2.2 缺乏休闲娱乐的场地和机会,不利于新市民子女的全面发展 | 第23-24页 |
3.2.3 社会排斥和自卑心理的存在,不利于新市民子女融入城市社会 | 第24-25页 |
3.2.4 亲子沟通欠缺,不利于新市民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 | 第25-26页 |
3.2.5 个性化学业辅导的欠缺,不利于新市民子女个性发展教育 | 第26-27页 |
3.3 兰州市X社区新市民子女成长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3.1 获得社会保护的需求 | 第28页 |
3.3.2 获得全面发展的需求 | 第28页 |
3.3.3 获得社会融入的需求 | 第28页 |
3.3.4 获得完善亲子关系的需求 | 第28-29页 |
3.3.5 获得学业辅导的需求 | 第29页 |
3.4 兰州市X社区新市民子女成长需求未被满足的原因分析 | 第29-31页 |
3.4.1 政府政策落实不到位 | 第29页 |
3.4.2 社区资源欠缺 | 第29-30页 |
3.4.3 家庭教育匮乏 | 第30页 |
3.4.4 学校教育水平低 | 第30页 |
3.4.5 社区、城市包容性不足 | 第30-31页 |
第四章 项目方案设计和实施 | 第31-48页 |
4.1 项目方案设计 | 第31-33页 |
4.1.1 确定项目目标 | 第31页 |
4.1.2 项目服务模式选择 | 第31-33页 |
4.1.3 项目总体设计 | 第33页 |
4.2 项目的实施 | 第33-48页 |
4.2.1 满足社会保护需求——“乐康安全包” | 第33-37页 |
4.2.2 满足融入城市生活的需求——“益起快乐成长”活动 | 第37-40页 |
4.2.3 满足完善亲子关系的需求——“快乐成长营”活动 | 第40-46页 |
4.2.4 满足社会融入的需求——天使信箱 | 第46-47页 |
4.2.5 满足学业辅导的需求——个性化课堂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项目评估与反思总结 | 第48-54页 |
5.1 项目评估 | 第48-52页 |
5.1.1 项目过程评估 | 第48页 |
5.1.2 项目结果评估 | 第48-52页 |
5.2 项目反思 | 第52-53页 |
5.2.1 项目目标确定与项目设计的反思 | 第52页 |
5.2.2 对运用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反思 | 第52页 |
5.2.3 对项目资金来源的反思 | 第52-53页 |
5.3 项目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