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工作方法 | 第16-20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1.1.1 老年人 | 第16页 |
1.1.2 亲情权益问题 | 第16页 |
1.1.3 老年社会工作 | 第16-17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2.1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 第17页 |
1.2.2 角色理论 | 第17页 |
1.2.3 家庭系统理论 | 第17页 |
1.2.4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7-18页 |
1.3 工作方法 | 第18-20页 |
1.3.1 个案工作的要素 | 第18页 |
1.3.2 个案工作的原则 | 第18-20页 |
2 老人亲情权益保障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0-25页 |
2.1 老人亲情权益保障的现状 | 第20-22页 |
2.1.1 老年人与子女沟通少,亲情满意度低 | 第21页 |
2.1.2 老年人对自己财产没有控制权 | 第21-22页 |
2.1.3 老年人社会活动参加较少 | 第22页 |
2.2 老年人亲情权益保障的问题 | 第22-23页 |
2.2.1 老年人与成年子女亲情关系疏离 | 第22-23页 |
2.2.2 老年人财产被成年子女侵占 | 第23页 |
2.2.3 老年人社会功能受损,社会融入能力差 | 第23页 |
2.3 个案工作介入老人亲情权益保障的原因 | 第23-25页 |
2.3.1 成年子女对老年人探望较少 | 第23-24页 |
2.3.2 成年子女对于自己和老年人财产界限观念淡漠 | 第24页 |
2.3.3 老年人自身缺乏自我调适能力 | 第24-25页 |
3 个案工作介入老人亲情权益保障的具体实施过程 | 第25-55页 |
3.1 接案 | 第25-28页 |
3.1.1 案例背景 | 第25-26页 |
3.1.2 接案基本途径及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 第26-28页 |
3.2 预估 | 第28-30页 |
3.2.1 界定案主问题 | 第28-29页 |
3.2.2 界定案主需求 | 第29-30页 |
3.3 计划 | 第30-31页 |
3.3.1 介入目标 | 第30页 |
3.3.2 服务计划 | 第30-31页 |
3.3.3 签订服务协议 | 第31页 |
3.4 介入 | 第31-51页 |
3.4.1 耐心倾听交流,建立信任关系 | 第31-36页 |
3.4.2 确定案主问题,协商介入服务 | 第36-39页 |
3.4.3 科普法律知识,强化权利意识 | 第39-40页 |
3.4.4 通过法律途径帮助案主维权 | 第40-41页 |
3.4.5 激发案主潜能,增强自我调试能力 | 第41-48页 |
3.4.6 介入后期:总结与巩固阶段 | 第48-51页 |
3.5 评估 | 第51-53页 |
3.5.1 过程评估 | 第51-52页 |
3.5.2 结果评估 | 第52-53页 |
3.6 结案 | 第53-55页 |
3.6.1 案主改变情况 | 第53页 |
3.6.2 目标完成情况 | 第53-55页 |
4 结论及相关对策 | 第55-59页 |
4.1 结论 | 第55-56页 |
4.1.1 对研究对象测量介入效果 | 第55-56页 |
4.1.2 社会工作介入老年人亲情权益保障的问题 | 第56页 |
4.2 对策 | 第56-59页 |
4.2.1 注重将老年人外在系统与内部结合 | 第56页 |
4.2.2 积极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老年人亲情权益问题 | 第56页 |
4.2.3 从政府层面推进老年人亲情权益保护 | 第56-57页 |
4.2.4 将老年法律援助作为社工重点 | 第57页 |
4.2.5 老年人子女应尽责帮助老年人安享晚年 | 第57-58页 |
4.2.6 养老机构设置相关法律援助岗位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