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选题理由 | 第9-10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研究趋势 | 第11页 |
五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页 |
六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 第11-12页 |
七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12-13页 |
第1章 青年胡廷江其人及作品概述 | 第13-19页 |
1.1 胡廷江的音乐之路 | 第13-16页 |
1.1.1 影响其创作的人文环境 | 第13-15页 |
1.1.2 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思维 | 第15页 |
1.1.3 成就他成长的土壤 | 第15-16页 |
1.2 声乐创作成果 | 第16-19页 |
第2章 改编声乐作品之创新 | 第19-30页 |
2.1 王洛宾的《青春舞曲》 | 第19-23页 |
2.1.1 创作取材及定位 | 第19-20页 |
2.1.2 改编《青春舞曲》的结构布局 | 第20页 |
2.1.3 改编特色 | 第20-23页 |
2.2 哈萨克风格的《玛依拉变奏曲》 | 第23-26页 |
2.2.1 改编结构布局 | 第23-25页 |
2.2.2 改编特色 | 第25-26页 |
2.3 俄罗斯民歌《小路》 | 第26-28页 |
2.3.1 创作来源 | 第26页 |
2.3.2 结构布局 | 第26-28页 |
2.3.3 改编特色 | 第28页 |
2.4 三首改编作品的特色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原创声乐作品之特色 | 第30-39页 |
3.1 华丽时尚的《春天的芭蕾》 | 第30-33页 |
3.1.1 《春天的芭蕾》结构解析 | 第30-32页 |
3.1.2 《春天的芭蕾》创新特点 | 第32-33页 |
3.2 感伤怀旧的《秋天的枫叶》 | 第33-35页 |
3.2.1 《秋天的枫叶》曲式结构 | 第34页 |
3.2.2 《秋天的枫叶》创新特点 | 第34-35页 |
3.3 无词的意境——《炫境》 | 第35-38页 |
3.3.1 《炫境》结构解析 | 第35-37页 |
3.3.2 《炫境》的创作特点 | 第37-38页 |
3.4 三首原创作品的特色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胡廷江声乐作品创作特点及对后辈作曲家的启示 | 第39-49页 |
4.1 寻找民族音乐文化的根 | 第39-41页 |
4.1.1 根与历史,追本溯源 | 第39-40页 |
4.1.2 立足本民族情感 | 第40-41页 |
4.2 民族与现代相融合 | 第41-42页 |
4.2.1 民歌的再创作 | 第41-42页 |
4.2.2 现代性是继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 | 第42页 |
4.3 钢琴伴奏编配富有特色 | 第42-43页 |
4.4 创作手法准确 | 第43-46页 |
4.4.1 不拘泥于束缚 | 第43-44页 |
4.4.2 花腔的运用 | 第44-45页 |
4.4.3 调性转换运用 | 第45-46页 |
4.5 对后辈作曲家的启示 | 第46-47页 |
4.5.1 声乐是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途径之一 | 第46-47页 |
4.5.2 民歌改编对中国民歌传播意义 | 第47页 |
4.6 创新是艺术追求硬道理 | 第47-49页 |
4.6.1 创新才有生存 | 第47-48页 |
4.6.2 创新才有市场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