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阳曲方言概说 | 第9-28页 |
| ·阳曲县地理、历史及人口概况 | 第9-10页 |
| ·地理概况 | 第9页 |
| ·历史沿革 | 第9-10页 |
| ·人口概况 | 第10页 |
| ·阳曲方言概述 | 第10-25页 |
| ·阳曲方言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 ·阳曲方言的分区 | 第12-16页 |
| ·代表点音系 | 第16-25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发音合作人情况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阳曲方言的[tc][tc~h][c]声母的演变 | 第28-45页 |
| ·[tc]组声母的来源 | 第28-29页 |
| ·[tc]组声母的内部差异 | 第29-45页 |
| ·源于精组见系的[tc][tc~h][c]声母差异 | 第29-32页 |
| ·源于端组字的[tc][tc~h][c]声母差异 | 第32-34页 |
| ·[i][y]韵的舌尖化 | 第34-45页 |
| 第三章 宕江摄阳声韵在今阳曲方言中的演变 | 第45-52页 |
| ·宕江摄阳声韵尾的脱落 | 第45-49页 |
| ·阳曲县内宕江摄阳声韵的分布类型 | 第45-46页 |
| ·阳曲县内宕江摄阳声韵尾的消变 | 第46-49页 |
| ·宕江摄阳声韵的转呼 | 第49-52页 |
| ·宕江摄转呼的分布 | 第49-50页 |
| ·宕江摄阳声韵转呼的成因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中古平声调在今阳曲方言中的演变 | 第52-57页 |
| ·阳曲方言平声调的类型及其分布 | 第53页 |
| ·阳曲方言平声调类型成因分析 | 第53-57页 |
| ·地域方面的因素 | 第53-54页 |
| ·历史音韵方面的原因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