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合控制的船用逆变电源及其并联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逆变电源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脉宽调制技术介绍 | 第11-12页 |
| ·智能控制技术概述 | 第12-13页 |
| ·逆变电源并联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 | 第15-17页 |
| 第2章 逆变主电路设计与脉宽调制技术研究 | 第17-29页 |
| ·逆变主电路设计 | 第17-22页 |
| ·主电路的电路模型分析 | 第17-19页 |
| ·主电路的拓扑方法研究 | 第19-21页 |
| ·IGBT模块和死区时间的选择 | 第21-22页 |
| ·正弦脉宽调制技术(SPWM)的研究 | 第22-24页 |
| ·SPWM算法的实现 | 第22-23页 |
| ·三次谐波注入法 | 第23-24页 |
|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的研究 | 第24-28页 |
| ·空间矢量分析 | 第24-26页 |
| ·基于DSP2812的SVPWM算法的实现 | 第26-27页 |
| ·SVPWM与SPWM的比较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3章 三相逆变电源控制方法研究 | 第29-53页 |
|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分析 | 第29-31页 |
| ·三相电压合成矢量 | 第29-30页 |
| ·CLARK变换与PARK变换 | 第30-31页 |
| ·三相电压不平衡的分析与补偿 | 第31-41页 |
| ·对称分量分解法 | 第31-33页 |
| ·三相电压不平衡的原理分析 | 第33-34页 |
| ·零序分量的分析与补偿 | 第34页 |
| ·正负序分量的分解算法改进 | 第34-39页 |
| ·离散正负序分量的简化算法 | 第39-41页 |
| ·逆变电源三相电压控制方案设计 | 第41-52页 |
| ·重复控制器结构设计 | 第41-45页 |
| ·模糊PI控制器原理 | 第45-47页 |
| ·模糊PI控制器设计 | 第47-50页 |
| ·逆变电源复合控制器设计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4章 三相逆变电源并联运行控制方法研究 | 第53-65页 |
| ·并联系统环流产生原理分析 | 第53-55页 |
| ·并联系统的功率特性分析 | 第55-57页 |
|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控制方法研究 | 第57-60页 |
|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并联控制结构 | 第57-58页 |
|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相位同步研究 | 第58-59页 |
| ·逆变电源并联时的功率均分控制 | 第59-60页 |
| ·eCAN模块在并联系统中的应用 | 第60-63页 |
| ·CAN总线与eCAN模块简介 | 第60页 |
| ·eCAN模块的应用与软件实现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第5章 三相逆变电源软硬件设计与实验结果 | 第65-76页 |
| ·逆变电源硬件设计 | 第65-67页 |
| ·TMS320F2812控制芯片介绍 | 第65-66页 |
| ·PWM驱动电路设计 | 第66页 |
| ·AD采样电路设计 | 第66-67页 |
| ·上位机电路设计 | 第67页 |
| ·DSP控制软件设计 | 第67-71页 |
| ·CCStudio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第67-68页 |
| ·主程序软件设计 | 第68-69页 |
| ·中断程序设计 | 第69-70页 |
| ·上位机程序设计 | 第70页 |
| ·Q格式在DSP2812中的应用 | 第70-71页 |
| ·逆变电源运行实验结果 | 第71-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