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21页 |
| ·话轮转换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话语标记相关研究概况 | 第14-20页 |
| ·对相关研究的评论 | 第20-21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 ·本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第22-26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6页 |
| ·本文的基本结构 | 第26-28页 |
| 第2章 话轮转换及话语标记的界定 | 第28-46页 |
| ·话轮转换的界定 | 第28-30页 |
| ·话轮的界定 | 第28-29页 |
| ·话轮转换的界定 | 第29-30页 |
| ·话语标记的界定 | 第30-46页 |
| ·前人对话语标记的界定 | 第30-31页 |
| ·本文对话语标记的界定 | 第31-44页 |
| ·本研究语料库中的话语标记统计 | 第44-46页 |
| 第3章 话轮获得中的话语标记 | 第46-73页 |
| ·首话轮获得中的话语标记 | 第46-55页 |
| ·首话轮中的话语标记形式 | 第46-51页 |
| ·首话轮中话语标记的功能 | 第51-54页 |
| ·首话轮中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 | 第54-55页 |
| ·接应话轮获得中的话语标记 | 第55-69页 |
| ·接应话轮中话语标记出现的条件 | 第55-58页 |
| ·接应话轮中话语标记的功能 | 第58-64页 |
| ·接应话轮中话语标记的指引路径 | 第64-68页 |
| ·接应话轮中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 | 第68-69页 |
| ·抢夺话轮中的话语标记 | 第69-72页 |
| ·抢夺话轮中话语标记出现的条件 | 第69-71页 |
| ·抢夺话轮中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4章 话轮保持中的话语标记 | 第73-114页 |
| ·话语未结束语类话语标记 | 第74-87页 |
| ·话语未结束语类话语标记出现的条件 | 第74-79页 |
| ·话语未结束语类话语标记的功能 | 第79-87页 |
| ·有声停顿类话语标记 | 第87-94页 |
| ·有声停顿类话语标记出现的条件 | 第88-90页 |
| ·有声停顿类话语标记的功能 | 第90-94页 |
| ·非疑问类话语标记 | 第94-111页 |
| ·非疑问类话语标记的主要形式 | 第94-95页 |
| ·非疑问类话语标记的个案分析 | 第95-111页 |
| ·话轮保持中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 | 第111-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5章 话轮放弃中的话语标记 | 第114-128页 |
| ·话轮放弃中话语标记的使用模式 | 第114-123页 |
| ·“陈述句+话语标记”的使用模式 | 第115-121页 |
| ·“话语标记+祈使句”的使用模式 | 第121-123页 |
| ·话轮放弃中话语标记的功能 | 第123-126页 |
| ·意尽而止 | 第123-124页 |
| ·邀请信号 | 第124-125页 |
| ·支配与操纵 | 第125-126页 |
| ·话轮放弃中话语标记的使用频率 | 第126页 |
| ·小结 | 第126-128页 |
| 第6章 余论 | 第128-138页 |
| ·本研究的语用学阐释 | 第128-132页 |
| ·关联理论 | 第128-131页 |
| ·语言顺应理论 | 第131-132页 |
|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132-138页 |
| 结语 | 第138-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 致谢 | 第146-14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