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写作理念下的中学语文写作策略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4页 |
(一)世界写作理念的三次转型 | 第12页 |
(二)我国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策略的相关规定 | 第12-13页 |
(三)我国写作策略教学的现状 | 第13-14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已有的成绩与不足 | 第19-20页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三)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一章 本论文的研究基础 | 第21-27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页 |
(一)交际语境写作 | 第21页 |
(二)写作策略 | 第21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一)功能语言学理论 | 第21-22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2-23页 |
(三)情境认知理论 | 第23页 |
三、交际语境写作理念下的教学原则 | 第23-24页 |
(一)交际性原则 | 第23-24页 |
(二)协作性原则 | 第24页 |
(三)情境化原则 | 第24页 |
四、交际语境写作理念下的写作策略 | 第24-27页 |
(一) RAFT 策略 | 第25页 |
(二)写作共同体策略 | 第25-27页 |
第二章 RAFT 策略以及实证研究 | 第27-44页 |
一、 RAFT 策略的概述 | 第27-28页 |
(一) RAFT 策略的涵义 | 第27页 |
(二) RAFT 策略的要素 | 第27-28页 |
二、 RAFT 策略的教学过程 | 第28-34页 |
(一)背景知识的提供 | 第28-30页 |
(二)教师示范学生试误 | 第30-33页 |
(三)情境写作量化评价 | 第33-34页 |
三、 RAFT 策略的实施效果 | 第34-44页 |
(一)写作成绩的提高 | 第34-35页 |
(二)写作兴趣的激发 | 第35-37页 |
(三)“读者”意识的回归 | 第37-39页 |
(四)文体运用的多样化 | 第39-41页 |
(五)主题选择的生活化 | 第41-44页 |
第三章 写作共同体策略以及实证研究 | 第44-58页 |
一、写作共同体策略的涵义 | 第44页 |
二、写作共同体的特征 | 第44-45页 |
(一)共同的“写作愿景” | 第44页 |
(二)合作和信赖 | 第44页 |
(三)结构的开放性 | 第44-45页 |
三、写作共同体策略的操作程序 | 第45-46页 |
四、写作共同体策略的实施过程 | 第46-51页 |
(一)写作共同体的构建 | 第46页 |
(二)写作共同体的程序化运作 | 第46-50页 |
(三)写作共同体运行的具体方法 | 第50-51页 |
五、写作共同体策略的实施效果 | 第51-58页 |
(一)学生主体地位的加强 | 第51-53页 |
(二)学生的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 第53-54页 |
(三)修改自觉性的提高 | 第54-55页 |
(四)语言表达能力的进步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