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一)新诗教学设计的价值 | 第12页 |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第12-13页 |
(三)新诗教学设计的“冷宫式”待遇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第17-20页 |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1-22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2页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3页 |
第一章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设计概述 | 第23-3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一)教学设计 | 第23页 |
(二)新诗、新诗教学 | 第23-24页 |
(三)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设计 | 第24页 |
二、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24-30页 |
(一)教学设计理论 | 第24-28页 |
(二)现代诗学理论 | 第28-30页 |
三、教学设计基本环节 | 第30-31页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第30页 |
(二)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经验分析 | 第30页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第30页 |
(四)教学评价设计 | 第30-31页 |
四、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设计理念 | 第31-32页 |
(一)强调动态生成 | 第31页 |
(二)注重文本解读 | 第31页 |
(三)以“生”为本 | 第31页 |
(四)培养诗性智慧和情感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 第32-37页 |
一、新诗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一)新诗教学目标表述不当 | 第32-33页 |
(二)强调新诗知识与能力目标,分裂三维目标 | 第33-34页 |
二、新诗教学过程设计的问题 | 第34-35页 |
(一)新诗教学内容设计强调教材内容,忽视其他内容 | 第34页 |
(二)新诗教学程序设计失衡 | 第34-35页 |
三、新诗教学评价设计的问题 | 第35-37页 |
(一)学生学习新诗结果评价设计的缺失 | 第36页 |
(二)教师教授新诗情况评价设计的缺失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设计环节 | 第37-53页 |
一、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目标的设计 | 第37-39页 |
(一)预设要求 | 第37-39页 |
(二)预设过程 | 第39页 |
二、初中生心理特点和学习新诗的经验分析 | 第39-40页 |
(一)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 第39页 |
(二)学生学习新诗的经验水平 | 第39-40页 |
(三)学生学习新诗的个体差异 | 第40页 |
三、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过程设计 | 第40-50页 |
(一)初中语文新诗教学内容的设计 | 第40-43页 |
(二)初中语文新诗教学方法的设计 | 第43-44页 |
(三)初中语文新诗教学情境的创设 | 第44-47页 |
(四)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程序的设计 | 第47-50页 |
四、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评价的设计 | 第50-53页 |
(一)树立多元化发展的新诗教学评价理念 | 第50页 |
(二)确定新诗教学评价的对象和主体 | 第50页 |
(三)选择新诗教学评价方法 | 第50-51页 |
(四)建立新诗教学评价标准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初中语文新诗教学设计个案研究——以《雨说》的实施为例 | 第53-72页 |
一、《雨说》教学设计 | 第53-59页 |
(一)教学目标的预设 | 第53页 |
(二)初三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新诗的经验水平 | 第53-57页 |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 第57-59页 |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 第59页 |
二、《雨说》教学设计实施与实效 | 第59-72页 |
(一)《雨说》教学设计在课堂中的实施 | 第59-67页 |
(二)《雨说》教学设计实施效果 | 第67-71页 |
(三)《雨说》教学设计的优缺点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附录 | 第76-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