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20页 |
·未成年人 | 第16-17页 |
·道德 | 第17-18页 |
·道德素质 | 第18-19页 |
·网络道德素质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 第20-30页 |
·调查设计 | 第20页 |
·调查对象 | 第20页 |
·问卷设计 | 第20页 |
·调查方法 | 第20页 |
·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现状扫描 | 第20-23页 |
·上网的人数 | 第20-21页 |
·接触网络的时间 | 第21页 |
·上网的主要地点 | 第21-22页 |
·上网的主要工具 | 第22页 |
·上网的主要目的 | 第22-23页 |
·周平均上网时间 | 第23页 |
·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素质现状调查的四个维度 | 第23-30页 |
·网络道德认知现状 | 第23-25页 |
·网络道德情感现状 | 第25-27页 |
·网络道德意志现状 | 第27-28页 |
·网络道德行为现状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30-39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2页 |
·网络道德认知模糊 | 第30-31页 |
·网络道德情感冷漠 | 第31页 |
·网络道德意志薄弱 | 第31页 |
·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 第31-32页 |
·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问题的成因 | 第32-39页 |
·未成年人自身的特点 | 第32-33页 |
·网络道德本身的特性 | 第33-35页 |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忽略 | 第35-36页 |
·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缺位 | 第36-37页 |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 第37-38页 |
·西方腐朽思想的渗透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道德素质的途径 | 第39-63页 |
·提高未成年人网络道德自我教育能力 | 第39-40页 |
·引导未成年人自我反省 | 第39-40页 |
·指导未成年人自我评价 | 第40页 |
·推动未成年人自我控制 | 第40页 |
·搭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平台 | 第40-49页 |
·转变教育观念 | 第41页 |
·充实教育内容 | 第41-46页 |
·创新教育方法 | 第46-48页 |
·丰富教育载体 | 第48-49页 |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角色 | 第49-52页 |
·强化家长责任意识 | 第50-51页 |
·提高家长信息素养 | 第51页 |
·加强亲子互动交流 | 第51-52页 |
·优化未成年人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 第52-60页 |
·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应把握好的三个原则 | 第52-54页 |
·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应处理好的三组关系 | 第54-57页 |
·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社会环境应建设好的三种规范 | 第57-60页 |
·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监管机制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69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