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全媒体时代的受众与媒介关系 | 第15-24页 |
第一节 “延伸的延伸”:全媒体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全媒体时代的大众传播特点 | 第17-20页 |
第三节 全媒体影响下的受众与媒介关系 | 第20-24页 |
第二章 消费社会的受众审美 | 第24-39页 |
第一节 从“素食主义”到“速食主义”:当前社会消费文化下的受众审美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从审美乌托邦到“物”化的审美特征 | 第26-33页 |
一. 审美乌托邦对“异化”的救赎 | 第26-28页 |
二.“他律性欲望主义”的“拜物”情结与“审美乌托邦” | 第28-30页 |
三.“电子乌托邦”的理想化建构 | 第30-33页 |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与世俗化 | 第33-39页 |
一. 消费社会与后现代审美 | 第33-34页 |
二. 日常生活审美泛化与世俗审美 | 第34-39页 |
第三章 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表征 | 第39-85页 |
第一节 全媒体传播效果与“瞬时性”审美 | 第39-46页 |
第二节 “民粹主义的审美实现”:受众媒介元素的“围观” | 第46-59页 |
一. 草根阶层的审美革命——受众对“选秀”类娱乐节目的热捧 | 第47-53页 |
二.“民粹主义”的狂欢——各种“门事件”的媒介受众审美 | 第53-59页 |
第三节 媒介技术平台下人际交往的审美心理表现 | 第59-79页 |
一.网络聊天人际互动的“共时性”与主体现场的“缺位” | 第60-67页 |
二.私人话语与公共诉求:受众在 BBS 论坛中的人际互动心理体验 | 第67-71页 |
三.“脱下面具”与“人肉搜索”: SNS 社群网络用户的实名“狂欢” | 第71-74页 |
四.由“奢侈品”到“毒瘾”:受众在网络游戏的审美心理体验 | 第74-79页 |
第四节 “景观消费审美”——全媒体传播对受众的消费心理影响 | 第79-85页 |
一.“沉默的大多数”——受众对虚拟仿像的默认和沉迷 | 第80-82页 |
二. “被迫的消费”——审美主客体的可转换性 | 第82-83页 |
三.“碎片化”生活场景中的审美景观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多向度的狂欢”——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特征 | 第85-121页 |
第一节 “荒诞感”:对媒体权威性的消解和反抗心理 | 第85-91页 |
一. 从“单向度”到“多向度”的媒介审美心理嬗变 | 第85-87页 |
二. “荒诞”对“光晕”的消解:媒介权威的祛魅与反抗心理 | 第87-89页 |
三. 从“只读”文本到“可写”的超文本:受众“重生”的话语解放 | 第89-91页 |
第二节 “压抑”与“纵欲”:受众欲望释放的快感美学 | 第91-101页 |
一. 受众的“压抑”与“纵欲”的快感 | 第92-95页 |
二.“快感美学”的媒介表征 | 第95-97页 |
三 . 非主流的“狂欢”与主流的“沉默”:受众舆论的角色嬗变 | 第97-101页 |
第三节 受众的“震惊”与审美现代性体验 | 第101-112页 |
一. 全媒体语境受众下的“震惊” | 第101-103页 |
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审美文化变革 | 第103-105页 |
三. 全媒体语境下的审美现代性 | 第105-112页 |
第四节 媒介审美的另类景观:受众的“审丑”心理 | 第112-121页 |
一. “注意力经济”与“审丑”现象 | 第113-114页 |
二. “丑”与“美”的历史渊源和对立统一 | 第114-116页 |
三. 媒介时代的发展与大众“审丑”心理体验 | 第116-119页 |
四. “审丑”的悲剧性升华:“痛感”的体验 | 第119-121页 |
第五章 全媒体视野下受众审美心理问题的理论思考 | 第121-135页 |
第一节 全媒体下受众审美心理的现实意义 | 第121-127页 |
一.“功利性”的物质满足与“超功利性”的审美精神需求 | 第122-123页 |
二.“感性”对“理性”的突围:全媒体对“受众本位”的认同实践 | 第123-125页 |
三.“尊重”受众的生活现场:全媒体对审美超越的重新诠释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因势利导”:全媒体下受众审美问题的辩证思考 | 第127-132页 |
一.“低龄化”群体:传统审美观的颠覆与传承 | 第127-129页 |
二.“私人化”的分众传播:“笼络”受众的全新模式 | 第129-130页 |
三.“娱乐化”与“游戏精神”:正能量传播的新途径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话语民主”与社会和谐:全媒体对社会矛盾的消解 | 第132-135页 |
结语 | 第135-137页 |
附录 | 第137-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作者简介 | 第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46-147页 |
后记与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