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论文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微动疲劳及其危害性 | 第12-13页 |
| ·微动疲劳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 ·微动疲劳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微动疲劳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2 微动接触力学分析和接触问题有限元模拟理论 | 第23-30页 |
| ·静止接触状态-Hertz 弹性接触理论 | 第23-25页 |
| ·球面/球面接触理论 | 第23-25页 |
| ·柱面/柱面接触理论 | 第25页 |
| ·微动接触的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5-28页 |
| ·有限元接触分析理论 | 第26页 |
| ·接触分析步骤简介 | 第26-27页 |
| ·二维接触问题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3 机体-主轴承盖模拟件方足桥-试样微动疲劳分析研究 | 第30-60页 |
| ·方足桥-试样二维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 ·方足桥-试样二维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0页 |
| ·方足桥-试样二维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30-31页 |
| ·方足桥-试样二维边界条件的建立 | 第31-32页 |
| ·试样表面微动疲劳接触特征分析 | 第32-37页 |
| ·试样表面的接触压力分析 | 第32页 |
| ·试样表面的切向摩擦力分析 | 第32-33页 |
| ·试样表面的剪切应力分析 | 第33页 |
| ·试样表面的相对滑动位移分析 | 第33-34页 |
| ·试样表面接触状态分析 | 第34-36页 |
|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对比 | 第36-37页 |
| ·不同参数对试样表面接触应力、接触状态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37-46页 |
| ·循环载荷对接触应力、接触状态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37-41页 |
| ·垂直压力对接触应力、接触状态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41-43页 |
| ·摩擦系数对接触应力、接触状态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43-45页 |
| ·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 第45-46页 |
| ·基于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的试样表面微动疲劳研究 | 第46-57页 |
| ·疲劳参数法简介 | 第47页 |
| ·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简介 | 第47-48页 |
| ·试样表面的临界面疲劳参数研究 | 第48-49页 |
| ·基于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的微动疲劳裂纹萌生位置预测研究 | 第49-53页 |
| ·微动疲劳裂纹萌生位置预测结果与前文分析结果的对比 | 第53-56页 |
| ·基于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的微动疲劳发生概率预测研究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60页 |
| 4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微动疲劳分析研究 | 第60-87页 |
| ·机体-主轴承盖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0-65页 |
| ·机体-主轴承盖组合结构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60页 |
| ·机体-主轴承盖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0-65页 |
| ·机体-主轴承盖组合结构考察部位的选取 | 第65页 |
| ·机体考察部位的选取 | 第65页 |
| ·螺栓考察部位的选取 | 第65页 |
| ·机体-主轴承盖组合结构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76页 |
| ·预紧工况下机体-主轴承盖组合结构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71页 |
| ·爆发工况下机体-主轴承盖组合结构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 4 4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微动疲劳分析 | 第76-82页 |
| ·1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接触特征分析 | 第76-77页 |
| ·2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考察部位的选取 | 第77-78页 |
| ·3 机体-主轴承盖接触面计算结果分析 | 第78-79页 |
| ·4 基于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的微动疲劳裂纹萌生位置预测研究 | 第79-81页 |
| ·5 基于临界面疲劳参数法的微动疲劳发生概率预测研究 | 第81-82页 |
| 4 5 机体-主轴承盖与其模拟件微动疲劳对比分析 | 第82-85页 |
| 4 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7-90页 |
| 5 1 总结 | 第87-88页 |
| 5 2 展望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