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4页 |
|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 ·论文的背景和依据 | 第11-12页 |
|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 ·废气涡轮增压蜗壳冷却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 ·高原用柴油机进气中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 ·CFD 仿真研究应用于压气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 2 流体及导热控制方程及数值方法理论基础 | 第24-37页 |
| ·流体及导热的控制方程 | 第24-30页 |
| ·流体控制方程 | 第24-27页 |
| ·导热控制方程 | 第27-30页 |
|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30-31页 |
| ·CFD 基本数值计算方法 | 第31-36页 |
| ·CFD 计算中的有限体积法 | 第31-32页 |
| ·压气机流体域网格的划分 | 第32-33页 |
| ·CFD 计算中的全隐式算法介绍 | 第33-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3 基于原机试验的压气机空气流动流场分析研究 | 第37-48页 |
| ·原机流体域模型及其网格网格无关解的研究 | 第38-40页 |
| ·压气机流体域进出口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0-41页 |
| ·废气涡轮增压压气机原机流体域的仿真计算及分析 | 第41-45页 |
| ·仿真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4 压气机蜗壳冷却结构设计及其空气流动流场分析研究 | 第48-63页 |
| ·废气涡轮增压压气机蜗壳内加装铜管冷却结构改进方案 | 第48-53页 |
| ·建立铜管冷却压气机的实体及流体域模型 | 第48-49页 |
| ·铜管方案流体域网格的划分及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49-50页 |
| ·压气机改进前与改进后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对比及其分析 | 第50-53页 |
| ·废气涡轮增压压气机水冷蜗壳结构改进方案 | 第53-60页 |
| ·建立水冷蜗壳方案压气机的实体及流体域模型 | 第53-54页 |
| ·改进前与改进后模型的仿真计算结果对比及其分析 | 第54-60页 |
| ·废气涡轮增压压气机蜗壳内加装环形中冷器结构改进方案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5 压气机结构的改进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研究分析 | 第63-83页 |
| ·柴油机性能仿真原理及方法 | 第64-69页 |
| ·缸内过程计算模型 | 第64-66页 |
| ·进排气管系流动计算模型 | 第66页 |
| ·涡轮增压器模型 | 第66-68页 |
| ·中冷器模型 | 第68-69页 |
| ·摩擦模型 | 第69页 |
| ·柴油机模型的建立及标定 | 第69-75页 |
| ·柴油机模型的建立 | 第69-70页 |
|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70-71页 |
| ·气缸参数的选取 | 第71-72页 |
| ·循环喷油量的估算 | 第72页 |
| ·气门参数设置 | 第72-73页 |
| ·增压器参数设置 | 第73-75页 |
| ·中冷器参数设置 | 第75页 |
| ·涡轮增压系统的标定 | 第75-80页 |
| ·压气机模型的标定调试 | 第77-78页 |
| ·涡轮模型的标定调试 | 第78页 |
| ·压气机和涡轮的联合运行 | 第78-80页 |
| ·增压柴油机中冷器的标定 | 第80页 |
| ·压气机水冷蜗壳的结构改进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 | 第80-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 ·全文总结 | 第83-84页 |
| ·展望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