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写作思路 | 第11-14页 |
一、为什么要选择研究卢梭教育思想接受史? | 第11-13页 |
二、卢梭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接受研究是否可能? | 第13页 |
三、撰写“卢梭教育思想接受史”如何可能?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原则 | 第14-15页 |
一、注意接受研究与历史语境之间的关系 | 第14页 |
二、注意思想接受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晚清时期(1840-1912年)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卢梭思想的传入 | 第17-20页 |
一、中国人对卢梭的最初了解时期 | 第17-18页 |
二、早期卢梭作品的翻译时期 | 第18-20页 |
第三节 晚清时期对卢梭思想接受的特点 | 第20-22页 |
一、以日本为中介 | 第20-21页 |
二、众多的报刊和书籍承担了接受的载体 | 第21页 |
三、接受的视角局限于政治思想范围,教育思想的接受有限 | 第21-22页 |
第四节 重要人物对卢梭及其教育思想的接受 | 第22-28页 |
一、严复笔下的卢梭 | 第22-25页 |
二、王国维对卢梭教育思想的接受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1912-1949年) | 第28-47页 |
第一节 近代西方教育思想传播的历史背景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本时期对卢梭教育思想的接受 | 第30-40页 |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我国介绍与研究卢梭教育思想的第一次高潮 | 第30-38页 |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卢梭热”的余波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本时期重要人物的接受 | 第40-47页 |
一、范寿康对卢梭教育思想的接受 | 第40-44页 |
二、梁实秋的《卢梭论女子教育》与鲁迅的《卢梭与胃口》之争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建国初期(1949-1977) | 第47-55页 |
第一节 卢梭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接受的历史背景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卢梭教育思想在这一时期的研究资料 | 第49-53页 |
第三节 重要人物的接受概况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时期(1977-1989) | 第55-67页 |
第一节 思想解放时期卢梭教育思想接受的历史背景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本时期卢梭教育思想接受研究资料 | 第56-63页 |
第三节 腾大春对于卢梭教育思想的接受 | 第63-67页 |
一、对卢梭教育思想接受的背景 | 第63-64页 |
二、对卢梭教育思想的具体接受 | 第64-65页 |
三、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评价和接受的意义 | 第65-67页 |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中后期至今(1990-2012) | 第67-90页 |
第一节 本时期卢梭教育思想接受的历史背景 | 第67页 |
第二节 本时期卢梭教育思想研究资料汇编 | 第67-85页 |
第三节 本时期卢梭教育思想研究具体文本分析 | 第85-8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117页 |
一、《爱弥尔》中文译本(包括全译本、缩译本和编译本) | 第94-95页 |
二、论述卢梭教育思想的相关论著 | 第95-98页 |
三、卢梭教育思想相关论文 | 第98-112页 |
四、学位论文 | 第112-114页 |
五、会议论文 | 第114-116页 |
六、报纸 | 第116-117页 |
后记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