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公正的伦理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目的 | 第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页 |
四、研究方法和理论创新点 | 第10-12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 理论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关于教育公正的涵义及其伦理本质 | 第12-21页 |
一、教育公正的内涵 | 第12-16页 |
(一) 教育涵义 | 第12-13页 |
(二) 公正涵义 | 第13-14页 |
(三) 教育公正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教育公正的伦理属性 | 第16-18页 |
(一) 教育公正具有一种外在的“行善性” | 第16-17页 |
(二) 教育公正具有一种内在的“向善性” | 第17-18页 |
三、教育公正的伦理本质 | 第18-21页 |
(一) 教育的自由问题:人性的解放 | 第18-19页 |
(二) 教育的秩序问题:社会的和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教育公正面临的伦理困境及原因 | 第21-31页 |
一、我国教育公正的伦理困境 | 第21-28页 |
(一) 社会教育层面的不公正 | 第21-25页 |
(二) 学校教育层面的不公正 | 第25-27页 |
(三) 家庭教育层面的不公正 | 第27-28页 |
二、当前我国教育公正伦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一) 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缺乏平衡性 | 第28页 |
(二) 国家在教育体制上缺乏责任性 | 第28-29页 |
(三) 学校在教育管理上缺乏民主性 | 第29页 |
(四) 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缺乏规范性 | 第29-30页 |
(五) 家庭在教育观念上缺乏主动性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实现我国教育公正的有效途径 | 第31-39页 |
一、确立教育公正的基本原则 | 第31-34页 |
(一) 确保教育个体权利最大化 | 第31-33页 |
(二) 确保教师道德素质最优化 | 第33-34页 |
二、完善教育公正的保障机制 | 第34-39页 |
(一) 扩大教育资金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金 | 第34-36页 |
(二) 深入完善教育目的,合理实施教育制度 | 第36-37页 |
(三) 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加强教师道德建设 | 第37-38页 |
(四) 转变陈旧家庭观念,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作者简历与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