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案例指导制度概述 | 第11-19页 |
一、案例指导制度的含义 | 第11-15页 |
(一) 案例与判例 | 第11-12页 |
(二) 案例指导制度 | 第12-13页 |
(三) 案例指导制度中的“案例” | 第13-15页 |
二、案例指导制度的特点 | 第15-16页 |
(一) 辅助性 | 第15页 |
(二) 灵活性 | 第15-16页 |
(三) 事实上的据束力 | 第16页 |
(四) 具有预测性 | 第16页 |
三、案例指导制度的性质 | 第16-18页 |
四、案例指导制度与判例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分析 | 第19-28页 |
一、实现“同案同判”的法治理想 | 第19-21页 |
(一) 人类交往行为的可重复性和类似性 | 第20-21页 |
(二) 指导案例所包含的实践理性 | 第21页 |
二、提高司法效率 | 第21-22页 |
三、弥补制定法的缺陷 | 第22-24页 |
四、规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 第24-25页 |
五、弥补司法解释的缺陷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案例指导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28-38页 |
一、案例指导制度的可行性 | 第28-35页 |
(一) 实行案例指导制度的历史基础 | 第28-29页 |
(二) 实行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29-31页 |
(三) 案例指导制度的实践经验 | 第31-35页 |
二、实行案例指导制度的必要性 | 第35-38页 |
(一) 确保司法公正与司法权威,重塑司法公信力 | 第35页 |
(二) 吸收当事人不满情绪,构建和谐社会 | 第35-36页 |
(三) 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 | 第36-37页 |
(四) 遏制司法腐败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完善 | 第38-48页 |
一、案例指导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8-40页 |
(一) 尊重先例原则 | 第38页 |
(二) 指导性原则 | 第38-39页 |
(三) 权威性原则 | 第39页 |
(四) 注重裁判说理原则 | 第39页 |
(五) 从属性原则 | 第39-40页 |
(六) 公开化原则 | 第40页 |
二、案例指导制度的应然法律效力 | 第40-42页 |
(一) 指导性案例不应具有强制的约束力 | 第41页 |
(二) 案例指导制度效力的定位 | 第41-42页 |
三、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的路径 | 第42-48页 |
(一) 指导性案例的发布主体 | 第42-43页 |
(二) 指导性案例的甄选 | 第43-45页 |
(三) 指导性案例的废止 | 第45页 |
(四) 配套制度的建设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个人简历 | 第52-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