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英汉植物隐喻理解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案 | 第24-46页 |
·隐喻本质认识的演变 | 第24-26页 |
·隐喻的工作机制 | 第26-31页 |
·基于体验的概念隐喻理论 | 第26-29页 |
·隐喻概念域间的映射 | 第29-31页 |
·隐喻的理解认知 | 第31-41页 |
·隐喻理解的本质 | 第31-34页 |
·母语与二语隐喻理解能力发展的比较 | 第34-36页 |
·影响隐喻理解的关键因素 | 第36-41页 |
·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的研究方案 | 第41-46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 第41-43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 第43-46页 |
第三章 英汉植物隐喻对比 | 第46-94页 |
·英汉植物隐喻分类对比依据 | 第46-47页 |
·植物域映射人域 | 第47-74页 |
·从植物到人的类型 | 第48-53页 |
·从植物到人的外表 | 第53-56页 |
·从植物到人的品性 | 第56-59页 |
·从植物到人的行动 | 第59-63页 |
·从植物到精神心理状态 | 第63-67页 |
·从植物到人名 | 第67-74页 |
·植物域映射物域 | 第74-85页 |
·从植物到抽象概念 | 第74-77页 |
·从植物到事物形状 | 第77-79页 |
·从植物到事物状态 | 第79-80页 |
·从植物到其他概念 | 第80-85页 |
·动词性和形容词性植物隐喻 | 第85-86页 |
·英汉植物隐喻对比总结 | 第86-87页 |
·英汉植物隐喻差别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87-94页 |
·哲学渊源 | 第87-89页 |
·民俗传统 | 第89-93页 |
·英汉构词形式 | 第93-94页 |
第四章 英汉植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 | 第94-125页 |
·英汉植物隐喻理解调查设计 | 第94-98页 |
·英汉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 | 第98-109页 |
·汉语问卷调查结果 | 第98-104页 |
·英语问卷调查结果 | 第104-109页 |
·英汉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分析 | 第109-125页 |
·汉语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分析 | 第109-114页 |
·英语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分析 | 第114-121页 |
·英汉植物隐喻理解调查结果比较 | 第121-125页 |
第五章 英汉植物隐喻的跨文化理解模式 | 第125-152页 |
·跨文化理解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 第125-127页 |
·跨文化理解模式的定义 | 第125-126页 |
·跨文化理解模式的特点 | 第126-127页 |
·跨文化理解模式与概念隐喻 | 第127-130页 |
·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具体构建 | 第130-147页 |
·第一层次: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提供 | 第130-133页 |
·第二层次:已知图式和新信息的接触 | 第133-138页 |
·第三层次:跨文化认知图式的形成和完善 | 第138-145页 |
·第四层次:新理解模式的巩固与拓展 | 第145-147页 |
·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整体构造特点和价值意义 | 第147-152页 |
·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整体形态 | 第147-148页 |
·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特点总结 | 第148-149页 |
·植物隐喻跨文化理解模式的价值意义 | 第149-152页 |
第六章 汉语植物隐喻的教学启示 | 第152-172页 |
·对外汉语的隐喻教学现状 | 第153-161页 |
·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 | 第153-158页 |
·对外汉语的隐喻教学 | 第158-161页 |
·利用隐喻训练汉语思维 | 第161-164页 |
·汉语思维在隐喻中的体现 | 第161-162页 |
·利用隐喻训练汉语思维的方式 | 第162-164页 |
·通过隐喻教学推动汉语文化认知 | 第164-170页 |
·文化认知与隐喻教学 | 第164-165页 |
·隐喻文化教学的方式 | 第165-170页 |
·重视汉语隐喻能力的培养 | 第170-17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72-17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总结 | 第172-17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贡献 | 第173-175页 |
·本文的局限性及研究展望 | 第175-177页 |
附录一:汉语植物隐喻 | 第177-187页 |
附录二:英语植物隐喻 | 第187-193页 |
附录三:汉语调查问卷 | 第193-196页 |
附录四:英语调查问卷 | 第196-199页 |
附录五:访谈记录 | 第199-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3页 |
后记 | 第223-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