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从汉语、越语与英语对比的视角

论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选题缘由和意义第13-14页
   ·汉语方位词研究综述第14-20页
     ·方位词的性质与范围界定第14-16页
     ·方位词研究的视角第16-20页
   ·一些说明第20-25页
     ·研究范围第20-21页
     ·理论框架第21-23页
     ·研究方法第23-24页
     ·语料来源第24页
     ·本文结构第24-25页
第二章 汉语方位词系统第25-64页
   ·汉语方位词系统的构成及其句法功能特征第25-29页
     ·汉语方位词系统的构成第25-27页
     ·汉语方位词的句法功能特征第27-29页
   ·汉语方位词的语义特征第29-45页
     ·"东、西、南、北"的语义第29-31页
     ·"上、下"的语义第31-37页
     ·"前、后、左、右"的语义第37-41页
     ·"里、外"的语义第41-45页
   ·汉语方位词的隐喻义第45-62页
     ·"上、下"的隐喻义第45-53页
     ·"前、后"的隐喻义第53-56页
     ·"左、右"的隐喻义第56-57页
     ·"里、外"的隐喻义第57-62页
   ·本章结语第62-64页
第三章 越语方位词系统第64-93页
   ·越语方位词系统的构成及其句法功能特征第64-67页
     ·越语方位词系统的构成第64-65页
     ·越语方位词的句法功能特征第65-67页
   ·越语方位词的语义特征第67-78页
     ·"dong(东),tay(西),nam(南),bac(北)"的语义第67-68页
     ·"tren(上),duoi(下)"的语义第68-73页
     ·"truoc(前),sau(后),phai(右),trai(左)"的语义第73-76页
     ·"trong(里),ngoai(外)"的语义第76-78页
   ·越语方位词的隐喻义第78-92页
     ·"tren(上),duoi(下)"的隐喻义第79-83页
     ·"truoc(前),sau(后)"的隐喻义第83-86页
     ·"phai(右),trai(左)"的隐喻义第86页
     ·"trong(里),ngoai(外)"的隐喻义第86-92页
   ·本章结语第92-93页
第四章 英语方位词系统第93-124页
   ·英语方位词系统的构成及其句法功能特征第93-95页
     ·英语方位词系统的构成第93-94页
     ·英语方位词的句法功能特征第94-95页
   ·英语方位词的语义特征第95-106页
     ·"东/南/西/北"概念的语义第96-98页
     ·"上/下"概念的语义第98-101页
     ·"前/后"和"左/右"概念的语义第101-103页
     ·"里/外"概念的语义第103-106页
   ·英语方位词隐喻义第106-123页
     ·"上/下"概念隐喻第107-114页
     ·"前/后"概念隐喻第114-117页
     ·"左/右"概念隐喻第117-118页
     ·"里/外"概念隐喻第118-123页
   ·本章结语第123-124页
第五章 汉语、越语、英语方位词对比第124-156页
   ·方位表达的词语类别及句法功能特征对比第124-128页
     ·方位表达的词语类别对比第124-125页
     ·方位词的句法功能对比第125-128页
   ·方位词的语义特征对比第128-132页
     ·语言特点不同导致方位词使用的差异第128-130页
     ·空间定位不同导致方位词使用的差异第130-132页
   ·方位词的隐喻义对比第132-154页
     ·相同之处第132-149页
     ·不同之处第149-154页
   ·本章结语第154-156页
第六章 结语第156-159页
   ·本文的基本结论第156-157页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57页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57-158页
   ·需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77页
后记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碑刻異形词研究
下一篇:新世纪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