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序言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10-15页 |
第一章 花之安生平和著述 | 第15-33页 |
第一节 东莞时期(1865-1880) | 第15-25页 |
一、花之安在东莞的活动 | 第16-18页 |
二、花之安在东莞的著作 | 第18-25页 |
第二节 上海时期(1880-1897) | 第25-29页 |
一、花之安在上海的活动 | 第25-27页 |
二、花之安在上海的著作 | 第27-29页 |
第三节 青岛时期(1898-1899) | 第29-33页 |
一、花之安在青岛的活动 | 第29-30页 |
二、花之安在青岛的著作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求新声于异邦”:花之安的世界观 | 第33-79页 |
第一节 花之安的天伦观 | 第33-48页 |
一、“神字之义” | 第33-40页 |
二、“笃天伦,崇上帝” | 第40-46页 |
三、“笃天伦之门:信、望、爱” | 第46-48页 |
第二节 花之安的地伦观 | 第48-55页 |
一、“格物致知,天人之奥” | 第48-50页 |
二、“商通地宝、贵乎公平” | 第50-52页 |
三、“天地万物,各从其类” | 第52-55页 |
第三节 花之安的人伦观 | 第55-65页 |
一、“尽己性”与“尽人性” | 第55-57页 |
二、“仁义”与“迁善” | 第57-59页 |
三、“五伦之义”与“人伦秩序” | 第59-61页 |
四、“天地人三端”与“天地人一本” | 第61-65页 |
第四节 花之安的宗教观—“孔子加耶稣” | 第65-79页 |
一、“补儒易佛”——从“一神论”到儒家理性原则的确立 | 第65-71页 |
二、“识性善之源”——从“人性论”角度进入宗教信仰 | 第71-73页 |
三、“惟祀上帝为得其正”——儒家与基督教的调和与抗争 | 第73-79页 |
第三章“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花之安的文化观 | 第79-111页 |
第一节 花之安对中国道统的认识 | 第79-96页 |
一、《十三经考证》的起源 | 第80页 |
二、《十三经考证》及诸子之简介绍 | 第80-82页 |
三、《十三经考证》的疏证及评议 | 第82-91页 |
四、花之安之治学精神 | 第91-96页 |
第二节:花之安对儒道释的见解 | 第96-105页 |
一、“不恃权以行教” | 第96-102页 |
二、儒道释与国家富强 | 第102-105页 |
第三节:花之安对风水等民俗的批判 | 第105-111页 |
一、对风水说的批判 | 第105-107页 |
二、星变和缠足的批判 | 第107-111页 |
第四章“聊尽友直之心”:花之安的中国政治经济观 | 第111-158页 |
第一节 花之安的政治观 | 第111-126页 |
一、“思兼”和“谦德” | 第111-116页 |
二、“教化废兴”与“公心正道” | 第116-119页 |
三、“天理之至正” | 第119-126页 |
第二节 花之安的经济观 | 第126-139页 |
一、中西社会的经济状况 | 第126-127页 |
二、花之安的“中国经济观” | 第127-139页 |
第三节 花之安的教育观 | 第139-158页 |
一、中西教育制度的对比 | 第139-143页 |
二、“西方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山之作” | 第143-146页 |
三、“以道化心” | 第146-155页 |
四、花之安“教化”思想的影响 | 第155-158页 |
结论 | 第158-161页 |
参考资料 | 第161-169页 |
附录(一):花之安(Ernst Faber)年谱 | 第169-174页 |
附录(二):礼贤会百年年鉴 | 第174-179页 |
后记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