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仿真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2-17页 |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2页 |
·我国交通安全形势与特点 | 第12-17页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研究范畴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4-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要素安全性分析 | 第26-46页 |
·城乡交错带行车驾驶员因素分析 | 第26-31页 |
·驾驶员的信息处理 | 第26页 |
·驾驶员感知功能分析 | 第26-29页 |
·驾驶员过度负荷 | 第29-31页 |
·车辆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车辆操作稳定性 | 第31-32页 |
·车辆制动性能 | 第32-33页 |
·车辆被动安全性 | 第33-34页 |
·城乡交错带道路因素分析 | 第34-42页 |
·平面交叉口 | 第34-36页 |
·接入口 | 第36-39页 |
·道路线形 | 第39-42页 |
·城乡交错带环境因素分析 | 第42-44页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42-44页 |
·社会经济环境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熵修正网络层次模型与评价 | 第46-62页 |
·引言 | 第46-47页 |
·城乡交错带道路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47-50页 |
·建立城乡交错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7-48页 |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48-50页 |
·初始指标权重确定 | 第50-52页 |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50-51页 |
·权重确定 | 第51-52页 |
·最终指标权重确定 | 第52-56页 |
·网络层次结构原理 | 第52-53页 |
·优势度判定 | 第53-54页 |
·超矩阵与加权超矩阵 | 第54-56页 |
·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 | 第56页 |
·应用实例 | 第56-60页 |
·构建网络层次结构 | 第57页 |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第57-59页 |
·城乡交错带道路交通安全性评价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车辆加速度干扰模型与评价 | 第62-82页 |
·加速度干扰与城乡交错带行车安全 | 第62-63页 |
·速度变化特性与城乡交错带行车安全 | 第62页 |
·加速度评价参数 | 第62-63页 |
·城乡交错带行车加速度干扰模型 | 第63-69页 |
·不同道路线形的城乡交错带加速度干扰模型 | 第64-65页 |
·城乡交错带三向加速度干扰模型 | 第65-69页 |
·城乡交错带车辆行驶三向加速度实测与分析评价 | 第69-80页 |
·陀螺仪 | 第69-71页 |
·VG700AB 光纤陀螺仪及系统调试 | 第71-72页 |
·城乡交错带试验路段及可能速度 | 第72-73页 |
·加速度分析与比较评价 | 第73-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城乡交错带道路行车速度波动模型与仿真评价 | 第82-102页 |
·概述 | 第82-83页 |
·仿真的基本思路 | 第82页 |
·仿真软件概况 | 第82-83页 |
·仿真基本流程 | 第83-84页 |
·城乡交错带仿真模型构建 | 第84-89页 |
·研究区域确定 | 第84-85页 |
·数据采集 | 第85-87页 |
·仿真模型构建 | 第87-89页 |
·仿真模型运行 | 第89-90页 |
·城乡交错带仿真分析与评价 | 第90-101页 |
·仿真分析 | 第90页 |
·城乡交错带道路近似流量下速度分析 | 第90-91页 |
·城乡交错带车辆速度分布分析 | 第91-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2页 |
·本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 第102-103页 |
·研究展望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