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第8-9页 |
(一) "姜马察回音乐"的乐种学定位 | 第8-9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9页 |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第9-11页 |
(一) 基本理论框架 | 第9-10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三、章节安排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姜马察回音乐"的生成背景与历史形态 | 第12-23页 |
第一节 宝鸡陈仓区的自然环境 | 第12-15页 |
一、行政区划沿革与地理位置 | 第12-14页 |
二、气候条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宝鸡地区人文环境 | 第15-18页 |
一、历史文化积淀 | 第15-16页 |
二、当地民俗活动与表演艺术综述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姜马察回音乐"的历史发展状况 | 第18-23页 |
一、"姜马察回音乐"的历史形态 | 第18-19页 |
二、"姜马察回音乐"的历史文化载体 | 第19-23页 |
(一) "取湫"祈雨仪式的记载与描述 | 第20-21页 |
(二) 庙会活动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姜马察回音乐"本体形态分析 | 第23-47页 |
第一节、乐器构造、乐队组合与表演形式 | 第23-25页 |
一、乐器构造与形制 | 第23-24页 |
二、乐队组合与表演形式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姜马察回音乐"的曲牌考源与比较 | 第25-39页 |
第三节 "姜马察回音乐"旋律发展手法与音乐结构 | 第39-47页 |
一、"姜马察回音乐"的主要旋律发展手法 | 第39-45页 |
二、"姜马察回音乐"的结构布局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姜马察回音乐"的生存空间与社会维护 | 第47-69页 |
第一节 "姜马察回音乐"的传承方式与传承空间 | 第47-56页 |
一、"姜马察回音乐"的乐班与乐人 | 第47-51页 |
二、"姜马察回音乐"的传承方式 | 第51-54页 |
三、"姜马察回音乐"的传承意义与传承空间 | 第54-56页 |
(一) "姜马察回音乐"传承的意义 | 第54-55页 |
(二) "姜马察回音乐"传承的空间构成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民间信仰空间中的"姜马察回音乐"及其文化功能 | 第56-69页 |
一、姜马村的民间信仰形式与活动 | 第57-65页 |
(一) 姜马村的民间信仰形式 | 第57-59页 |
(二) 姜马村民间信仰活动描述与分析 | 第59-62页 |
(三) "姜马察回音乐"的使用观念构成 | 第62-65页 |
二、"姜马察回音乐"与乐班的文化功能 | 第65-69页 |
(一) "姜马察回音乐"的文化功能 | 第65-66页 |
(二) "姜马察回"乐班的文化功能 | 第66-69页 |
第四章 "姜马察回音乐"的文化变迁与意义 | 第69-80页 |
第一节 "姜马察回音乐"文化变迁的因素与影响 | 第69-75页 |
一、"姜马察回音乐"生存空间的文化变迁 | 第69-72页 |
(一) "姜马察回音乐"文化变迁的外部因素 | 第69-70页 |
(二) "姜马察回音乐"文化变迁的内部因素 | 第70-71页 |
(三) "姜马察回音乐"的文化变迁因素分析 | 第71-72页 |
二、"姜马察回音乐"在文化变迁背景下的转变 | 第72-75页 |
(一) 音乐的功能性转变 | 第73页 |
(二) 音乐传承方式的转变 | 第73-74页 |
(三) 音乐表演形式与维护方式的转变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文化变迁背景下的"姜马察回音乐"保护与思考 | 第75-80页 |
一、"姜马察回音乐"保护的难点与重点 | 第75-76页 |
二、"姜马察回音乐"保护的思考 | 第76-80页 |
结语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录A | 第87-96页 |
附录B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