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9页 |
1. 研究对象和目的 | 第6页 |
2. 研究现状 | 第6-7页 |
3. 研究方法 | 第7-9页 |
第二章 对教材语言点的分类考察——词与词组 | 第9-31页 |
1. 关于汉语词类的研究 | 第9-26页 |
·能愿动词 | 第9-12页 |
·副词及对几个常用副词的分析 | 第12-22页 |
·关于副词的分类 | 第12-13页 |
·范围副词:也,都,就,才(就是) | 第13-15页 |
·重复副词:再,又 | 第15-17页 |
·时间副词:“就”和“才” | 第17-19页 |
·语气副词:“又” | 第19-20页 |
·一些有争议的副词 | 第20-22页 |
·离合动词 | 第22-26页 |
2. 几类词的重叠 | 第26-30页 |
·动词重叠 | 第26-28页 |
·程度状态的表达:形容词重叠 | 第28-30页 |
3. 关于术语“词组”的问题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对教材语言点的分类考察——句子成分与句子分类 | 第31-61页 |
1. 句子成分中的难点——补语 | 第31-32页 |
2. 句子分类 | 第32-61页 |
·从结构角度分类 | 第32-37页 |
·名词谓语句 | 第32-34页 |
·主谓谓语句 | 第34-37页 |
·从功能角度的分类——疑问句(6种,包括反问句) | 第37-42页 |
·疑问句及疑问代词 | 第37-41页 |
·关于疑问语气词 | 第41-42页 |
·特殊句式 | 第42-61页 |
·“有”字句 | 第42-44页 |
·被字句、被动句与把字句 | 第44-50页 |
·使令意义的表达:兼语句 | 第50-51页 |
·动作行为的目的和方式的表达:连动句 | 第51-53页 |
·人或事物的存在和出现:存现句 | 第53-54页 |
·比较句 | 第54-59页 |
·“是……的”句、双宾语句和感叹句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动作时态的表达 | 第61-70页 |
1. 动作的完成和变化:“了1”与“了2” | 第61-64页 |
·动态助词“了1” | 第61-63页 |
·变化的表达:语气助词“了2” | 第63-64页 |
2. 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动词(V)+着 | 第64-66页 |
3. 经历和经验的表达:动词+过 | 第66页 |
4. 动作的进行 | 第66-68页 |
5. 动作即将要发生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