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11页 |
| (一) 中国“十七年非主流文学”作品细读与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 (二) 细读的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探寻生命 | 第11-24页 |
| 第一节 个体生命的意义:人在战场 | 第11-17页 |
| (一) “最根本的损失”:战壕里的生命 | 第11-14页 |
| (二) 战士“还乡”:战争的创伤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个体生命的情感:“家务事、儿女情” | 第17-24页 |
| (一) “我们夫妇之间”:婚姻 | 第17-19页 |
| (二) “红豆”:爱情 | 第19-22页 |
| (二) “达吉和她的父亲”:亲情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寻找自我 | 第24-33页 |
| 第一节 寻找个体自由:反官僚主义 | 第24-28页 |
| (一) “锈损了灵魂的悲剧”:官僚主义的危害 | 第24-25页 |
| (二) “改选”:官僚主义的解决 | 第25-28页 |
| 第二节 寻求自我替代:自然·历史 | 第28-33页 |
| (一) 托物咏怀:自然书写 | 第28-31页 |
| (二) 寻找思想共鸣:历史剧创作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只缘身在“灰阑”中 | 第33-43页 |
| 第一节 文化传统的制约与牵引 | 第34-39页 |
| (一) 中国文化传统的哲学—伦理—政治一体化特征 | 第34-36页 |
| (二) “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的自然书写 | 第36-37页 |
| (三) 伦理政治意识下的社会关注 | 第37-39页 |
| 第二节 文学的独立性与作家的自我意识 | 第39-43页 |
| (一) 文学传统的政治功利性 | 第39-41页 |
| (二) 作家自我意识的沉浮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书目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