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12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8-9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二章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因 | 第12-22页 |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 | 第12-18页 |
·人力资本的含义及特征 | 第12-14页 |
·收益分配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现实可能性 | 第18-22页 |
·现实可能性 | 第18-21页 |
·现实意义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原则和形式 | 第22-27页 |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原则 | 第22-23页 |
·差异化原则 | 第22页 |
·贡献共享原则 | 第22页 |
·收益多样化原则 | 第22-23页 |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 | 第23-27页 |
·物质收益形式 | 第23-25页 |
·精神收益形式 | 第25-27页 |
第四章 我国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现状与问题 | 第27-36页 |
·历史回顾 | 第27-28页 |
·我国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现状 | 第28-30页 |
·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 | 第28-29页 |
·技术创新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 | 第29-30页 |
·生产、服务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 | 第30页 |
·我国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范围较窄、比例较低 | 第30-32页 |
·收益分配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缺位并存 | 第32页 |
·人力资本市场缺乏效率,影响人力资本定价 | 第32-33页 |
·收益分配制度的相关支撑与保障的缺失 | 第33页 |
·经验例证 | 第33-36页 |
·美国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 | 第33-34页 |
·日本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 | 第34-35页 |
·德国的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模式 | 第35页 |
·美日德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 第35-36页 |
第五章 我国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对策分析 | 第36-43页 |
·转变收益分配理念,营造良性的社会氛围 | 第36-37页 |
·加大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宣传教育 | 第36页 |
·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为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奠定经济基础 | 第36-37页 |
·加强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建设 | 第37-39页 |
·分清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制度结构 | 第37-38页 |
·重新构建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 | 第38-39页 |
·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运行的支撑与保障 | 第39-41页 |
·完善人力资本流动、使用的法规 | 第39页 |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 第39-40页 |
·建立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约束与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解决人力资本市场化定价问题 | 第41-43页 |
·确立独立的人力资本市场供给和需求主体 | 第41页 |
·加强人力资本市场的信息建设和声誉机制建设 | 第41-42页 |
·实行人力资本市场化定价,使其成为人力资本市场化配置的信号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8页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