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宽容 翻译与吸纳--理雅各的汉学研究与《论语》英译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7页 |
一.关于选题 | 第9-13页 |
二.论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23页 |
1.国际理雅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4-17页 |
2.港、台理雅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7-20页 |
3.大陆理雅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4.小结 | 第22-23页 |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 第23-27页 |
1.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2.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4-25页 |
3.研究的意义 | 第25-27页 |
第一章 溯源 | 第27-50页 |
一.苏格兰宗教背景和早期教育 | 第28-33页 |
二.圣职的选择 | 第33-37页 |
三.苏格兰哲学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 第37-40页 |
四.在马六甲 | 第40-42页 |
五.在香港 | 第42-45页 |
六.理雅各对鸦片贸易的态度 | 第45-47页 |
七.理雅各的中国观 | 第47-50页 |
第二章 God——上帝耶?神耶? | 第50-68页 |
一.儒耶初遇相识的契合点溯源 | 第50-54页 |
二.理雅各与“译名之争” | 第54-59页 |
三.立名与正名 | 第59-68页 |
第三章 “汉学特色东方主义”的比较宗教研究(上) | 第68-80页 |
一.东方主义与汉学特色的东方主义 | 第68-70页 |
二.批评—宽容—趋向融合的动态过程 | 第70-72页 |
三.理雅各对儒教上帝观的阐释 | 第72-77页 |
四.关于上帝和多神崇拜的问题 | 第77-80页 |
第四章 “汉学特色东方主义”的比较宗教研究(下) | 第80-102页 |
一.“以意逆志”与“视阈融合” | 第80-83页 |
二.孔子之无宗教信仰 | 第83-86页 |
三.对儒教的批评及对孔子动态认识 | 第86-93页 |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第93-102页 |
第五章 翻译与吸纳——对理雅各译文的反思与认知 | 第102-127页 |
一.历史上“直译”与“意译”之争的意义 | 第102-105页 |
二.理雅各的翻译简介 | 第105-109页 |
三.文献翻译与源语的关系 | 第109-113页 |
四.译者的主体性与视阈融合 | 第113-118页 |
五.形式上的直译与内容上的忠实 | 第118-121页 |
六.语言与民族精神 | 第121-127页 |
结语 | 第127-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1页 |
附录一 理雅各生平年表 | 第141-149页 |
附录二 理雅各的著作、论文 | 第149-154页 |
附录三 理雅各在牛津开设讲座与课程 | 第154-159页 |
附录四 理雅各肖像 | 第159-160页 |
附录五 理雅各《论语:1.1》英译版面 | 第160-161页 |
附录六 香港华民送理雅各匾 | 第161-162页 |
后记 | 第162-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