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检测脑水肿的磁感应成像测量方法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磁感应成像方法检测脑水肿的意义第15-17页
   ·脑水肿第17-19页
     ·分类和特点第17页
     ·主要症状和危害第17页
     ·发病生物医学机制第17-18页
     ·主要的检查手段第18-19页
   ·生物组织的电特性第19-24页
     ·生物组织和细胞的电路模型第19-20页
     ·组织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第20-21页
     ·细胞和组织的电特性第21-24页
   ·生物组织的磁特性第24-26页
     ·生物组织的磁性第24页
     ·生物组织的磁场第24-26页
     ·外磁场引起的生物效应第26页
   ·脑磁感应断层成像的研究现状第26-33页
     ·MIT 测量的基本原理第26-27页
     ·脑疾病、脑神经活动MIT 成象的生物物理基础第27-28页
     ·MIT 实验系统研究第28-30页
     ·MIT 仿真研究第30-31页
     ·主要的MIT 性能参数第31-32页
     ·关键问题第32-33页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第33-34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34-39页
第二章 MIT 测量理论和测量系统第39-47页
   ·MIT 的基本电磁场理论第39-40页
   ·电磁学假设第40-41页
   ·方法和材料第41-42页
     ·数据采集方式第41页
     ·系统性能第41-42页
     ·实验材料第42页
   ·实验结果第42-44页
     ·相移与电导率的关系第42-43页
     ·相移与沿X 轴位移的关系第43页
     ·相移与沿Y 轴位移的关系第43页
     ·参考线圈对电导率灵敏度的影响第43-44页
   ·小结第44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44-47页
第三章 MIT 测量的电磁关系及脑组织测量参数计算第47-54页
   ·MIT 实验系统与电磁关系模型第47-48页
   ·基本理论假设和电磁关系求解第48-51页
     ·基本理论假设第48页
     ·激励线圈在目标上产生的感应电流第48-49页
     ·穿过测量线圈平面的磁场强度第49页
     ·求测量线圈上的感应电流第49-50页
     ·I_B 与I_(B+△B) 相位差与目标电导率的关系第50-51页
   ·模拟测量敏感性的估计第51-52页
   ·小结第52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52-54页
第四章 脑MIT 单通道测量的正弦时变电磁场解析解第54-60页
   ·脑MIT 单通道测量电磁系统模型第54-56页
     ·脑MIT 单通道测量方法第54-55页
     ·脑MIT 单通道测量电磁系统模型第55页
     ·求解假设第55-56页
   ·脑MIT 单通道测量电磁系统模型的解析解第56-59页
     ·矢量磁位的约束方程和边界条件第56-57页
     ·矢量磁位的约束方程的通解第57-58页
     ·矢量磁位表达式第58-59页
   ·小结第59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59-60页
第五章 磁感应方法检测脑组织电导率的FDTD 方法第60-70页
   ·测量通道模型第60-61页
   ·FDTD 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1-65页
     ·目标区域的确定第61-62页
     ·激励线圈的模型第62页
     ·单元Yee 元胞模拟电偶极子第62-64页
     ·单元Yee 元胞模拟小圆环天线第64-65页
     ·激励线圈网格上电场值和磁场值的设置第65页
   ·吸收边界及数值稳定第65-66页
   ·相位差和振幅的提取第66页
   ·仿真计算第66-67页
   ·结果分析和结论第67-68页
   ·小结第68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68-70页
第六章 脑磁感应断层成像的敏感性研究第70-85页
   ·脑磁感应断层成像前向问题的仿真方法第70页
   ·脑磁感应断层成像的敏感性分析第70-77页
     ·脑水肿在激励检测线圈所在平面上移动第70-73页
     ·同平面敏感性分析第73-74页
     ·脑水肿移动平面不在激励检测线圈平面上第74-76页
     ·不同平面时敏感性分析第76-77页
   ·检测线圈对脑水肿几何大小的敏感性第77-80页
     ·仿真模型和结果第77-79页
     ·检测线圈对脑水肿几何大小的敏感性分析第79-80页
   ·检测线圈对脑水肿电导率的敏感性第80-82页
     ·仿真模型和结果第80-82页
     ·检测线圈对脑水肿电导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第82页
   ·小结第82-83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83-85页
第七章 MIT 系统设计与实现方案第85-96页
   ·MIT 系统激励频率选择第85-87页
     ·基于生物组织电磁特性的考虑第85-86页
     ·基于电磁场理论的考虑第86-87页
   ·MIT 测量系统激励源设计第87-91页
     ·提高频率稳定性第87-88页
     ·提高杂波抑制和降低谐波失真第88-89页
     ·参考信号的分离第89-90页
     ·MIT 系统激励源设计方案第90-91页
   ·MIT 测量系统相位检测电路设计第91-94页
     ·乘法器组成的鉴相电路第92-93页
     ·X47 鉴相器电路第93页
     ·SYPD-1 型鉴相器第93-94页
   ·小结第94-95页
 本章参考文献第95-96页
总结与展望第96-99页
致谢第99-100页
博士学习阶段(合作)发表与撰写的学术论文第100-102页
附录一第102-103页
附录二第103-105页
 1、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第103页
 2、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1 项第103页
 3、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承担的研究课题第103-104页
 4、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承担的学术工作第104页
 5、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参编的教材第104页
 6、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承担的教学工作第104页
 7、秦明新同志工作简介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技术文化的研究
下一篇:变地域燃油暖风机热力性能及结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