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绪论 | 第1-25页 |
·引言:“井”文化的启示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水平与存在问题 | 第12-20页 |
·建筑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 | 第12-16页 |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重要性 | 第20-2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构思和主要工作任务 | 第22-24页 |
·基本概念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课题的来源 | 第24-25页 |
上篇:“同生共进”: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 | 第25-104页 |
1 建筑技术对建筑文化的作用 | 第25-38页 |
·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 | 第26-30页 |
·建筑文化历史证明技术与文化“同生共进” | 第26-27页 |
·人类学中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标尺 | 第27-28页 |
·“技”与“艺”概念的相通性 | 第28-29页 |
·建筑技术依附于建筑文化而存在 | 第29-30页 |
·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基石 | 第30-35页 |
·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的支撑骨架 | 第30-32页 |
·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 第32-33页 |
·建筑技术是建筑文化多元的根本 | 第33-35页 |
·技术普及与建筑文化趋同 | 第35-38页 |
·文化趋同的两种状态与技术发展 | 第35页 |
·技术普及加速建筑文化的趋同 | 第35-36页 |
·对待新技术的态度 | 第36-38页 |
2 建筑技术不同阶段赋予建筑文化时代特征 | 第38-52页 |
·材料技术发展引发建筑新形态文化 | 第38页 |
·技术自身的规律性导致文化的阶段性特征 | 第38-40页 |
·农业社会-天然材料与手工艺结合的文化特征 | 第40-43页 |
·原始材料利用与复合利用 | 第40-41页 |
·原始材料形成的原型空间形态 | 第41-42页 |
·手工艺的推崇 | 第42-43页 |
·工业社会-工业化审美 | 第43-46页 |
·水泥、钢材、平板玻璃、钢筋混凝土材料特征 | 第43-44页 |
·工业革命后的建筑新形态 | 第44-45页 |
·机器工艺取代传统手工艺 | 第45-46页 |
·后工业社会-高新技术与绿色技术 | 第46-52页 |
·高新合成材料、绿色材料的出现 | 第46-47页 |
·“高技”审美 | 第47-48页 |
·“绿色”审美 | 第48-52页 |
3 建筑技术不同要素对建筑文化的作用 | 第52-66页 |
·建筑技术系统要素与建筑文化层次 | 第52-54页 |
·建筑技术系统要素 | 第52-53页 |
·建筑文化层次与分类 | 第53-54页 |
·技术要素对各种建筑形态文化的支撑 | 第54-66页 |
·肌理文化 | 第54-57页 |
·构件文化 | 第57-58页 |
·空间形态文化 | 第58-62页 |
·景观文化 | 第62-66页 |
4 建筑文化对技术作用的反馈 | 第66-103页 |
·建筑技术文化特性 | 第67-84页 |
·建筑技术文化基本特性 | 第68-70页 |
·建筑技术文化人文特性 | 第70-78页 |
·建筑技术文化状态特性 | 第78-84页 |
·建筑技术文化发展规律 | 第84-103页 |
·建筑技术要素发展非同步状态 | 第84-90页 |
·技术传播中引发变异的三种原因 | 第90-94页 |
·建筑技术文化存在规律 | 第94-103页 |
上篇小结 | 第103-104页 |
中篇:“相随心生”:地域建筑文化与地域建筑技术 | 第104-157页 |
5 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生成与自我整合 | 第105-123页 |
·地域建筑文化的表征源自地域技术要素 | 第105-110页 |
·地域建筑形态文化与地域技术要素 | 第106-107页 |
·地域建筑肌理文化与地域技术要素 | 第107-109页 |
·地域聚落景观文化与地域技术要素 | 第109-110页 |
·地域技术要素的选择受“语境”与“深层结构”制约 | 第110-115页 |
·地域建筑技术文化的“语境”和“深层结构” | 第111-114页 |
·“语境”与“深层结构”决定地域技术要素 | 第114-115页 |
·地域技术要素向“表层结构”转换及“自我整合” | 第115-121页 |
·地域建筑文化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转换 | 第116-120页 |
·“语境”中的“自我整合”促进地域特征延续 | 第120-121页 |
·建筑技术文化自我整合、螺旋上升发展过程示意图 | 第121-123页 |
6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传承的技术“基因” | 第123-143页 |
·技术基因的概念 | 第123-126页 |
·黄土高原地域建筑文化表征的延续现象 | 第123-124页 |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基因概念 | 第124-126页 |
·技术基因的定位 | 第126-137页 |
·地域文化发展的基因定位克隆 | 第126-130页 |
·黄土高原地域建筑文化的基因定位 | 第130-137页 |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可行方式探讨:“基因埋嵌” | 第137-143页 |
·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技术手段 | 第138-139页 |
·枣园绿色住区中地域特征基因的埋嵌 | 第139-143页 |
7 “相随心生”-有机理念的再生 | 第143-155页 |
·反思历史建筑的“相随心生” | 第143-149页 |
·情理相依-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相随心生” | 第143-145页 |
·反思“高技术”与地域化 | 第145-149页 |
·“相随心生”的意义 | 第149-153页 |
·“相随心生”-反对形式主义 | 第149-151页 |
·“相随心生”与弘扬地域技术 | 第151-153页 |
·技术与“skill”同步发展 | 第153-155页 |
中篇小结 | 第155-157页 |
下篇:“和而不同”-地域建筑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建筑技术 | 第157-188页 |
8 技术系统的复杂性与地域性文化的多元表现 | 第157-168页 |
·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的表象 | 第157-160页 |
·复杂而变化的地域文化 | 第157-159页 |
·技术要素差异与民居表相形态文化差异 | 第159-160页 |
·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的原因 | 第160-164页 |
·技术的本质特性导致多元 | 第160-162页 |
·“语境”差异 | 第162-163页 |
·外来技术要素影响 | 第163-164页 |
·地域性文化发展中的“累加效应”与“自我整合” | 第164-168页 |
·技术基因传递中的累加效应与地域建筑文化多元 | 第164-166页 |
·地域建筑技术文化自我整合 | 第166-168页 |
9 地域性建筑文化多元发展的技术途径 | 第168-187页 |
·整体环境观、发展观与技术的选择 | 第168-174页 |
·环境观:对待环境的态度 | 第168-169页 |
·发展观:对待技术发展的态度 | 第169-170页 |
·新技术与建筑文化发展趋向 | 第170-174页 |
·技术途径的建筑文化营造构想 | 第174-187页 |
·技术系统的多层级要素与建筑文化的发展途径 | 第175-181页 |
·重视发展工艺要素 | 第181-184页 |
·“和而不同”与“新技术” | 第184-187页 |
下篇小结 | 第187-188页 |
10 结语 | 第188-195页 |
·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第189-193页 |
·结论 | 第189-192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193页 |
·对地域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 第193-195页 |
图表目录 | 第195-200页 |
致谢 | 第200-201页 |
参考文献 | 第201-209页 |
附: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