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产生及现状 | 第9-14页 |
1.2.1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产生 | 第9-11页 |
1.2.2 企业竞争力理论的现状 | 第11-12页 |
1.2.3 不同学派的代表观点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 第16-33页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 第16-22页 |
2.1.1 什么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16-18页 |
2.1.2 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具备的特征 | 第18-20页 |
2.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 | 第20-22页 |
2.2 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第22-28页 |
2.2.1 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 第22-25页 |
2.2.2 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 第25-28页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 | 第28-33页 |
2.3.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 第28页 |
2.3.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第28-31页 |
2.3.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护 | 第31-33页 |
第3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33-57页 |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提取 | 第33-37页 |
3.1.1 价值链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1.2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素数据统计 | 第34-36页 |
3.1.3 企业核心竞争力因素提取 | 第36-37页 |
3.2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空间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1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空间维度建立的前提条件 | 第37页 |
3.2.2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空间维度的选择 | 第37-38页 |
3.3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38-52页 |
3.3.1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38-39页 |
3.3.2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 | 第39-52页 |
3.4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方法 | 第52-57页 |
3.4.1 评价数据的模糊处理 | 第52页 |
3.4.2 模糊评价方法 | 第52-55页 |
3.4.3 评价结果的合成及处理 | 第55-57页 |
第4章 设计案例评价 | 第57-112页 |
4.1 我国彩电行业行情分析 | 第57-59页 |
4.1.1 供给能力分析 | 第57-58页 |
4.1.2 市场状况分析 | 第58-59页 |
4.2 A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 第59-82页 |
4.2.1 A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收集 | 第59-61页 |
4.2.2 A公司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 | 第61-63页 |
4.2.3 A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 第63-67页 |
4.2.4 A公司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价 | 第67-71页 |
4.2.5 A公司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 | 第71-74页 |
4.2.6 A公司生产制造能力的评价 | 第74-77页 |
4.2.7 A公司人力资源的评价 | 第77-80页 |
4.2.8 A公司企业文化的评价 | 第80-82页 |
4.3 B公司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 第82-105页 |
4.3.1 B公司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原始数据收集 | 第82-84页 |
4.3.2 B公司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 | 第84-86页 |
4.3.3 B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 第86-90页 |
4.3.4 B公司市场营销能力的评价 | 第90-94页 |
4.3.5 B公司组织管理能力的评价 | 第94-97页 |
4.3.6 B公司生产制造能力的评价 | 第97-100页 |
4.3.7 B公司人力资源的评价 | 第100-103页 |
4.3.8 B公司企业文化的评价 | 第103-105页 |
4.4 A&B公司核心竞争力比较 | 第105-112页 |
4.4.1 A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及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合成 | 第105-107页 |
4.4.2 B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及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合成 | 第107-109页 |
4.4.3 A&B公司核心竞争力比较 | 第109-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