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义、词汇、词义(训诂学)论文--现代词汇论文

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英文摘要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现状与回顾第10-30页
 1.1 中文信息处理遇到的困难--问题与瓶颈第10-14页
  1.1.1 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第10页
  1.1.2 中文信息处理的困难第10-11页
  1.1.3 当前中文信息处理的流派和策略第11页
  1.1.4 信息处理工作原理及单纯使用统计方法的不足第11-12页
  1.1.5 基于内涵语义规则信息处理的实用目标第12-13页
  1.1.6 基于内涵逻辑模型论的语义分析的总体设计思想第13-14页
 1.2 面向信息处理的名词及“名+名”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第14-15页
  1.2.2 计算机界对名词的研究第15-16页
  1.2.3 名词定义、性质、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2.2.1 名词定义、性质第16-17页
   1.2.2.2 名词的分类第17页
  1.2.4 “名+名”的研究亟待加强第17-19页
 1.3 选题的目的和理论依据第19-2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9-21页
   1.3.1.1 判定已登陆词可能产生的语义关系第20页
   1.3.1.2 未登陆词的语义识别第20-21页
   1.3.1.3 NP1+NP2的句法语义消歧第21页
  1.3.2 依据的主要语义理论第21-24页
   1.3.2.1 内涵逻辑语义学第21-22页
   1.3.2.2 语义网络文法第22页
   1.3.2.3 情景语义学理论第22-23页
   1.3.2.4 优选语义学第23页
   1.3.2.5 义素分析法第23页
   1.3.2.6 词汇语义学第23页
   1.3.2.7 认知语义学理论第23-24页
  1.3.3 语义理论与“名+名”研究第24-25页
 1.4 研究原则、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5-30页
  1.4.1 原则第25-27页
   1.4.1.1 语法语义同构为原则第25-26页
   1.4.1.2 静态和动态结合第26-27页
  1.4.2 方法和技术路线--基于内涵逻辑的句法分析第27-29页
   1.4.2.1 内涵逻辑语义第27页
   1.4.2.2 叠置原理第27页
   1.4.2.3 类义抽象第27-29页
   1.4.2.4 类义抽象与内涵特征的关系第29页
  1.4.3 研究范围和步骤第29-30页
第二章 内涵逻辑理论--用于词语语义解释和理解第30-52页
 2.0 引言第30-31页
  2.0.1 本课题的创新性第30页
  2.0.2 内涵逻辑解决语义理解的策略第30-31页
 2.1 名词内涵--语义特征第31-35页
  2.1.1 关于词语项、词义、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及关系第31-33页
   2.1.2.1 集合理论第32-33页
   2.1.2.2 概念集合的个体成员第33页
  2.1.3 概念之间的关系第33-35页
   2.1.3.1 从概念外延方面分析概念间的关系第33-34页
   2.1.3.2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句法关系第34-35页
 2.2 内涵逻辑理论的运用第35-36页
  2.2.1 名词的定义第35页
  2.2.2 名词的内涵性质第35-36页
  2.2.3 名词与可能世界的联系--外延指称第36页
  2.2.4 专有名词内部的语义构成第36页
 2.3 内涵特征结构第36-45页
  2.3.1 关于语义特征的概念第36-37页
  2.3.2 ”定义特征”和”情景区分特征”第37页
   2.3.2.1 “定义特征”第37页
   2.3.2.2 “情景区分特征第37页
  2.3.3 ”特征”概念提出的目的第37-38页
  2.3.4 概念的内涵特征--事物属性结构第38页
  2.3.5 名词定义特征的构成要素第38-39页
  2.3.6 ”定义特征”的确定方法第39-41页
   2.3.6.1 现有词典释义的方法和不足第39-40页
   2.3.6.2 内涵特征提取的原则和方法第40-41页
  2.3.7 特征层级性和方向性第41-42页
   2.3.7.1 特征层级性第41-42页
   2.3.7.2 特征的方向性第42页
  2.3.8 概念的内涵特征组合规律第42-45页
   2.3.8.1 描写--指称距离对多项定语顺序的影响第42页
   2.3.8.2 认知语言学相似理论对多项定语顺序的解释第42-43页
   2.3.8.3 特征的层级性和方向性对句法组合的限制第43-45页
   2.3.8.4 表达对概念关系的影响第45页
 2.4 内涵外延对组合义及句法结构影响第45-50页
  2.4.1 位置对概念间关系的影响第45页
  2.4.2 两个名词的内涵外延组合方式第45-46页
  2.4.3 关于概念内涵义和外延义与词类的对应问题第46-47页
  2.4.4 内涵义与外延义的判定第47-48页
  2.4.5 名词取内涵义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算子第48-49页
  2.4.6 外延义的提取算子第49-50页
 2.5 有指与无指第50页
  2.5.1 有指与无指定义第50页
  2.5.2 有指、无指的判定第50页
 2.6 要在语境中理解词义第50-52页
  2.6.1 静态的词典义第50-51页
  2.6.2 动态语境义第51-52页
第三章 类义抽象理论第52-72页
 3.1 现代汉语词与短语的讨论第52-58页
  3.1.1 汉语基本语法、语义单位第52-53页
  3.1.2 词的概念及定义词的标准第53-54页
   3.1.2.1 词的概念第53页
   3.1.2.2 定义词的标准第53-54页
  3.1.3 基于信息理解的标准第54-55页
   3.1.3.1 词汇词与语法词第54-55页
   3.1.3.2 语义单位的特征第55页
   3.1.3.3 叠置原理作为标准和收词原则第55页
  3.1.4 词的组成单位第55-56页
  3.1.5 词类的划分第56-58页
 3.2 叠置原理第58-59页
  3.2.1 什么是叠置原理第58页
  3.2.2 组合义的求解困难第58-59页
  3.2.3 叠置原理的操作策略和方法第59页
 3.3 抽象类义第59-63页
  3.3.0 抽象的理论依据第59页
  3.3.1 类义抽象的定义第59-60页
  3.3.2 类义抽象的目的第60-62页
  3.3.3 类义抽象的原则及方法第62-63页
   3.3.3.1 原则第62页
   3.3.3.2 抽象类义的操作方法第62-63页
 3.4 由语素义求取组合义的理论探讨第63-68页
  3.4.1 合成词产生的原因第63-64页
  3.4.2 传统构词理论的不足第64-65页
   3.4.2.1 构词法第64页
   3.4.2.2 从语素义到词义第64-65页
   3.4.2.3 计算机界对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的处理方法第65页
  3.4.3 关于依据语素理解词义的讨论第65-66页
  3.4.4 向心与离心第66-67页
   3.4.4.1 句法结构中离心和向心概念第66页
   3.4.4.2 字义结构中的离心、向心概念第66-67页
   3.4.4.3 复合词语义结构中离心与向心概念第67页
  3.4.5 我们处理构词的方法第67-68页
 3.5 处理内涵特征构词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第68-72页
  3.5.1 要区分频繁结构和非频繁结构第68-69页
  3.5.2 注意吸收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第69-71页
  3.5.3 致力于构词的逻辑模型建立第71-72页
第四章 基于实例的名+名语义结构研究第72-95页
 4.0 选词的范围、依据和对象第72-73页
  4.0.1 选词的范围、原则第72页
  4.0.2 抽象的依据辞书及语料第72页
  4.0.3 考察对象第72-73页
 4.1 “关”的类义抽象第73-76页
  4.1.1 对相关辞典解释进行收集第73页
  4.1.2 对辞典的义项的归并第73-74页
  4.1.3 抽象义提取,操作命令形式化第74-75页
  4.1.4 同一组概念(集合)的抽象第75页
  4.1.5 构词第75页
  4.1.6 构句第75-76页
  4.1.7 语义理解第76页
 4.2 ”木”的内涵特征与构词第76-80页
  4.2.1 词典中的解释第76-77页
  4.2.2 词典收词和释义存在的问题第77页
   4.2.2.1 收词标准不一第77页
   4.2.2.2 释义方式不一第77页
  4.2.3 ”木”的构词分析第77-78页
  4.2.4 “木”的内涵特征构成与复合词语的语义计算第78-80页
  4.2.5 验证第80页
 4.3 “刀”的类义抽象第80-83页
  4.3.1 词典中的对“刀”解释第80页
  4.3.2 一个事件的构成要素第80页
  4.3.3 “刀”的定义特征及抽象第80页
  4.3.4 “刀”内涵特征构词分析第80-82页
  4.3.5 验证--如何求a+刀或刀+b的组合义第82-83页
 4.4 ”车”的类义抽象第83-87页
  4.4.1 辞典对“车”的解释第83-84页
  4.4.2 “车”的类义抽象第84-85页
  4.4.3 “车”的内涵特征构词分析第85页
  4.4.4 与“车1”搭配的动词第85-86页
  4.4.5 与“车1”、“车2”相关的名词第86-87页
   4.4.5.1 ”车1”的部件第86页
   4.4.5.2 与”车1”相关的词语第86-87页
   4.4.5.3 与”车2”相关的词第87页
  4.4.6 验证--与“车”有关的概念组合的语义计算第87页
 4.5 ”书”的类义抽象第87-90页
  4.5.1 “书”的词典义项第87页
  4.5.2 义项归并及类义抽象第87-88页
  4.5.3 “书”的语义求解第88-90页
  4.5.4 语境中语义排歧第90页
 4.6 “手”的类义抽象及构词第90-95页
  4.6.1 词典对”手”解释第90页
  4.6.2 ”手”的类义抽象及定义特征第90-91页
  4.6.3 验证--”手”内涵特征构词分析第91-95页
第五章 基于逻辑语义特征的名词谓语句分析第95-101页
 5.1. 名词谓语句的分类第95-96页
  5.1.1 名词谓语的句法成分的类型第95-96页
  5.1.2 谓语名词的语义类型第96页
 5.2 名词谓语句的性质第96-97页
 5.3 名词谓语句中名名语义关系对其句法功能的影响第97-101页
  5.3.1 A∈B第97-99页
  5.3.2 A≤B第99页
  5.3.3 A=B第99页
  5.3.4 A≠B第99-100页
  5.3.5 结论第100-101页
第六章 余论第101-104页
 6.1 语言的二义性第101页
 6.2 语义分析的策略和目标第101-102页
 6.3 语义分析要简化,可排歧,可做形式化操作第102-103页
 6.4 关于语义工程的一点说明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4页
附录一、贺阳与《语法信息词典》形名兼类比照表第114-115页
附录二、前128个高频单音节名词排序表第115-116页
附录三、名词概念分类表第116-118页
后记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芯片制造工艺中的静电放电(ESD)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下一篇:论刑法中的持有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