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现状与回顾 | 第10-30页 |
1.1 中文信息处理遇到的困难--问题与瓶颈 | 第10-14页 |
1.1.1 自然语言处理的过程 | 第10页 |
1.1.2 中文信息处理的困难 | 第10-11页 |
1.1.3 当前中文信息处理的流派和策略 | 第11页 |
1.1.4 信息处理工作原理及单纯使用统计方法的不足 | 第11-12页 |
1.1.5 基于内涵语义规则信息处理的实用目标 | 第12-13页 |
1.1.6 基于内涵逻辑模型论的语义分析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13-14页 |
1.2 面向信息处理的名词及“名+名”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汉语语法学界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 计算机界对名词的研究 | 第15-16页 |
1.2.3 名词定义、性质、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2.2.1 名词定义、性质 | 第16-17页 |
1.2.2.2 名词的分类 | 第17页 |
1.2.4 “名+名”的研究亟待加强 | 第17-19页 |
1.3 选题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 第19-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9-21页 |
1.3.1.1 判定已登陆词可能产生的语义关系 | 第20页 |
1.3.1.2 未登陆词的语义识别 | 第20-21页 |
1.3.1.3 NP1+NP2的句法语义消歧 | 第21页 |
1.3.2 依据的主要语义理论 | 第21-24页 |
1.3.2.1 内涵逻辑语义学 | 第21-22页 |
1.3.2.2 语义网络文法 | 第22页 |
1.3.2.3 情景语义学理论 | 第22-23页 |
1.3.2.4 优选语义学 | 第23页 |
1.3.2.5 义素分析法 | 第23页 |
1.3.2.6 词汇语义学 | 第23页 |
1.3.2.7 认知语义学理论 | 第23-24页 |
1.3.3 语义理论与“名+名”研究 | 第24-25页 |
1.4 研究原则、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30页 |
1.4.1 原则 | 第25-27页 |
1.4.1.1 语法语义同构为原则 | 第25-26页 |
1.4.1.2 静态和动态结合 | 第26-27页 |
1.4.2 方法和技术路线--基于内涵逻辑的句法分析 | 第27-29页 |
1.4.2.1 内涵逻辑语义 | 第27页 |
1.4.2.2 叠置原理 | 第27页 |
1.4.2.3 类义抽象 | 第27-29页 |
1.4.2.4 类义抽象与内涵特征的关系 | 第29页 |
1.4.3 研究范围和步骤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内涵逻辑理论--用于词语语义解释和理解 | 第30-52页 |
2.0 引言 | 第30-31页 |
2.0.1 本课题的创新性 | 第30页 |
2.0.2 内涵逻辑解决语义理解的策略 | 第30-31页 |
2.1 名词内涵--语义特征 | 第31-35页 |
2.1.1 关于词语项、词义、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及关系 | 第31-33页 |
2.1.2.1 集合理论 | 第32-33页 |
2.1.2.2 概念集合的个体成员 | 第33页 |
2.1.3 概念之间的关系 | 第33-35页 |
2.1.3.1 从概念外延方面分析概念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2.1.3.2 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句法关系 | 第34-35页 |
2.2 内涵逻辑理论的运用 | 第35-36页 |
2.2.1 名词的定义 | 第35页 |
2.2.2 名词的内涵性质 | 第35-36页 |
2.2.3 名词与可能世界的联系--外延指称 | 第36页 |
2.2.4 专有名词内部的语义构成 | 第36页 |
2.3 内涵特征结构 | 第36-45页 |
2.3.1 关于语义特征的概念 | 第36-37页 |
2.3.2 ”定义特征”和”情景区分特征” | 第37页 |
2.3.2.1 “定义特征” | 第37页 |
2.3.2.2 “情景区分特征 | 第37页 |
2.3.3 ”特征”概念提出的目的 | 第37-38页 |
2.3.4 概念的内涵特征--事物属性结构 | 第38页 |
2.3.5 名词定义特征的构成要素 | 第38-39页 |
2.3.6 ”定义特征”的确定方法 | 第39-41页 |
2.3.6.1 现有词典释义的方法和不足 | 第39-40页 |
2.3.6.2 内涵特征提取的原则和方法 | 第40-41页 |
2.3.7 特征层级性和方向性 | 第41-42页 |
2.3.7.1 特征层级性 | 第41-42页 |
2.3.7.2 特征的方向性 | 第42页 |
2.3.8 概念的内涵特征组合规律 | 第42-45页 |
2.3.8.1 描写--指称距离对多项定语顺序的影响 | 第42页 |
2.3.8.2 认知语言学相似理论对多项定语顺序的解释 | 第42-43页 |
2.3.8.3 特征的层级性和方向性对句法组合的限制 | 第43-45页 |
2.3.8.4 表达对概念关系的影响 | 第45页 |
2.4 内涵外延对组合义及句法结构影响 | 第45-50页 |
2.4.1 位置对概念间关系的影响 | 第45页 |
2.4.2 两个名词的内涵外延组合方式 | 第45-46页 |
2.4.3 关于概念内涵义和外延义与词类的对应问题 | 第46-47页 |
2.4.4 内涵义与外延义的判定 | 第47-48页 |
2.4.5 名词取内涵义的表现形式--内涵特征算子 | 第48-49页 |
2.4.6 外延义的提取算子 | 第49-50页 |
2.5 有指与无指 | 第50页 |
2.5.1 有指与无指定义 | 第50页 |
2.5.2 有指、无指的判定 | 第50页 |
2.6 要在语境中理解词义 | 第50-52页 |
2.6.1 静态的词典义 | 第50-51页 |
2.6.2 动态语境义 | 第51-52页 |
第三章 类义抽象理论 | 第52-72页 |
3.1 现代汉语词与短语的讨论 | 第52-58页 |
3.1.1 汉语基本语法、语义单位 | 第52-53页 |
3.1.2 词的概念及定义词的标准 | 第53-54页 |
3.1.2.1 词的概念 | 第53页 |
3.1.2.2 定义词的标准 | 第53-54页 |
3.1.3 基于信息理解的标准 | 第54-55页 |
3.1.3.1 词汇词与语法词 | 第54-55页 |
3.1.3.2 语义单位的特征 | 第55页 |
3.1.3.3 叠置原理作为标准和收词原则 | 第55页 |
3.1.4 词的组成单位 | 第55-56页 |
3.1.5 词类的划分 | 第56-58页 |
3.2 叠置原理 | 第58-59页 |
3.2.1 什么是叠置原理 | 第58页 |
3.2.2 组合义的求解困难 | 第58-59页 |
3.2.3 叠置原理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 第59页 |
3.3 抽象类义 | 第59-63页 |
3.3.0 抽象的理论依据 | 第59页 |
3.3.1 类义抽象的定义 | 第59-60页 |
3.3.2 类义抽象的目的 | 第60-62页 |
3.3.3 类义抽象的原则及方法 | 第62-63页 |
3.3.3.1 原则 | 第62页 |
3.3.3.2 抽象类义的操作方法 | 第62-63页 |
3.4 由语素义求取组合义的理论探讨 | 第63-68页 |
3.4.1 合成词产生的原因 | 第63-64页 |
3.4.2 传统构词理论的不足 | 第64-65页 |
3.4.2.1 构词法 | 第64页 |
3.4.2.2 从语素义到词义 | 第64-65页 |
3.4.2.3 计算机界对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的处理方法 | 第65页 |
3.4.3 关于依据语素理解词义的讨论 | 第65-66页 |
3.4.4 向心与离心 | 第66-67页 |
3.4.4.1 句法结构中离心和向心概念 | 第66页 |
3.4.4.2 字义结构中的离心、向心概念 | 第66-67页 |
3.4.4.3 复合词语义结构中离心与向心概念 | 第67页 |
3.4.5 我们处理构词的方法 | 第67-68页 |
3.5 处理内涵特征构词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68-72页 |
3.5.1 要区分频繁结构和非频繁结构 | 第68-69页 |
3.5.2 注意吸收认知语义学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3.5.3 致力于构词的逻辑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基于实例的名+名语义结构研究 | 第72-95页 |
4.0 选词的范围、依据和对象 | 第72-73页 |
4.0.1 选词的范围、原则 | 第72页 |
4.0.2 抽象的依据辞书及语料 | 第72页 |
4.0.3 考察对象 | 第72-73页 |
4.1 “关”的类义抽象 | 第73-76页 |
4.1.1 对相关辞典解释进行收集 | 第73页 |
4.1.2 对辞典的义项的归并 | 第73-74页 |
4.1.3 抽象义提取,操作命令形式化 | 第74-75页 |
4.1.4 同一组概念(集合)的抽象 | 第75页 |
4.1.5 构词 | 第75页 |
4.1.6 构句 | 第75-76页 |
4.1.7 语义理解 | 第76页 |
4.2 ”木”的内涵特征与构词 | 第76-80页 |
4.2.1 词典中的解释 | 第76-77页 |
4.2.2 词典收词和释义存在的问题 | 第77页 |
4.2.2.1 收词标准不一 | 第77页 |
4.2.2.2 释义方式不一 | 第77页 |
4.2.3 ”木”的构词分析 | 第77-78页 |
4.2.4 “木”的内涵特征构成与复合词语的语义计算 | 第78-80页 |
4.2.5 验证 | 第80页 |
4.3 “刀”的类义抽象 | 第80-83页 |
4.3.1 词典中的对“刀”解释 | 第80页 |
4.3.2 一个事件的构成要素 | 第80页 |
4.3.3 “刀”的定义特征及抽象 | 第80页 |
4.3.4 “刀”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 第80-82页 |
4.3.5 验证--如何求a+刀或刀+b的组合义 | 第82-83页 |
4.4 ”车”的类义抽象 | 第83-87页 |
4.4.1 辞典对“车”的解释 | 第83-84页 |
4.4.2 “车”的类义抽象 | 第84-85页 |
4.4.3 “车”的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 第85页 |
4.4.4 与“车1”搭配的动词 | 第85-86页 |
4.4.5 与“车1”、“车2”相关的名词 | 第86-87页 |
4.4.5.1 ”车1”的部件 | 第86页 |
4.4.5.2 与”车1”相关的词语 | 第86-87页 |
4.4.5.3 与”车2”相关的词 | 第87页 |
4.4.6 验证--与“车”有关的概念组合的语义计算 | 第87页 |
4.5 ”书”的类义抽象 | 第87-90页 |
4.5.1 “书”的词典义项 | 第87页 |
4.5.2 义项归并及类义抽象 | 第87-88页 |
4.5.3 “书”的语义求解 | 第88-90页 |
4.5.4 语境中语义排歧 | 第90页 |
4.6 “手”的类义抽象及构词 | 第90-95页 |
4.6.1 词典对”手”解释 | 第90页 |
4.6.2 ”手”的类义抽象及定义特征 | 第90-91页 |
4.6.3 验证--”手”内涵特征构词分析 | 第91-95页 |
第五章 基于逻辑语义特征的名词谓语句分析 | 第95-101页 |
5.1. 名词谓语句的分类 | 第95-96页 |
5.1.1 名词谓语的句法成分的类型 | 第95-96页 |
5.1.2 谓语名词的语义类型 | 第96页 |
5.2 名词谓语句的性质 | 第96-97页 |
5.3 名词谓语句中名名语义关系对其句法功能的影响 | 第97-101页 |
5.3.1 A∈B | 第97-99页 |
5.3.2 A≤B | 第99页 |
5.3.3 A=B | 第99页 |
5.3.4 A≠B | 第99-100页 |
5.3.5 结论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余论 | 第101-104页 |
6.1 语言的二义性 | 第101页 |
6.2 语义分析的策略和目标 | 第101-102页 |
6.3 语义分析要简化,可排歧,可做形式化操作 | 第102-103页 |
6.4 关于语义工程的一点说明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附录一、贺阳与《语法信息词典》形名兼类比照表 | 第114-115页 |
附录二、前128个高频单音节名词排序表 | 第115-116页 |
附录三、名词概念分类表 | 第116-118页 |
后记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