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标、方法、内容和框架 | 第10-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创新点 | 第12页 |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创新理论及其发展 | 第13-15页 |
·创新理论的提出 | 第13页 |
·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13-14页 |
·自主创新的概念 | 第14-15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研究 | 第15-17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 第17-18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18页 |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研究 | 第18页 |
·区域自主创新效率的评价研究 | 第18-19页 |
·综述的简单评述 | 第19-21页 |
第3章 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现状 | 第21-29页 |
·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环境 | 第21-22页 |
·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投入 | 第22-25页 |
·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产出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基于熵权法和 TOPSIS 法的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 第29-53页 |
·影响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29-31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1-33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1-32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2-33页 |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 第33-36页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34页 |
·熵权法确定权重 | 第34-35页 |
·TOPSIS 方法计算自主创新能力指数 | 第35-36页 |
·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 第36-52页 |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36-38页 |
·各指标的权重 | 第38-40页 |
·理想距离及相对贴近度的计算 | 第40页 |
·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分析 | 第40-41页 |
·江浙沪两省一市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内部结构分析 | 第41-45页 |
·江浙沪两省一市自主创新能力横向对比分析 | 第45-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 Malmquist 指数的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效率评价 | 第53-61页 |
·研究方法简介 | 第53-55页 |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第53-54页 |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 | 第54-55页 |
·变量的设置及样本数据选取 | 第55-56页 |
·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江浙沪区域整体自主创新效率分析 | 第56-58页 |
·江浙沪两省一市自主创新效率分析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提升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及效率的对策 | 第61-65页 |
·根据各区域情况选择合理的自主创新模式 | 第61页 |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缩小区域之间差距 | 第61-62页 |
·建立科学的创新投入管理体系,提高自主创新效率 | 第62页 |
·营造优良的自主创新环境 | 第62-63页 |
·寻求利益共同点,搭建江浙沪区域自主创新合作平台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A | 第68-72页 |
附录 B | 第72-73页 |
附录 C | 第73-74页 |
附录 D | 第74-75页 |
附录 E | 第75-76页 |
附录 F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