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0-12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第一部分:公共理性刍议 | 第13-27页 |
一、公共理性的内涵与特征 | 第13-24页 |
(一) 公共理性的内涵 | 第13-22页 |
(二) 公共理性的特征 | 第22-24页 |
二、西方及我国公共理性的历史追溯 | 第24-27页 |
(一) 西方公共理性的历史演变 | 第24-25页 |
(二) 我国公共理性精神的历史演变 | 第25-27页 |
第二部分:道德教育中开展公共理性教育的必要性 | 第27-36页 |
一、民主政治社会的要求 | 第27-30页 |
二、市场经济的需要 | 第30-31页 |
三、多元文化时代的要求 | 第31-33页 |
四、公共理性教育缺失的现实考察 | 第33-36页 |
(一) 道德教育价值缺失公共理性精神 | 第34-35页 |
(二) 道德教育方法缺失公共理性理念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中实现公共理性教育的路径 | 第36-42页 |
一、公共理性教育的目的 | 第36-38页 |
(一) 提升学生运用公共理性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 第37页 |
(二) 培养其理性能力,着力塑造学生的公共理性 | 第37页 |
(三) 通过采取平等开放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讨论、练习、实践中培育其公共责任感和公共生活能力 | 第37-38页 |
二、公共理性教育的实施原则 | 第38-39页 |
(一) 教育性原则 | 第38页 |
(二) 开放性原则 | 第38-39页 |
(三) 实践性原则 | 第39页 |
三、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理性发展的保障 | 第39-42页 |
(一) 法纪监督 | 第39-40页 |
(二) 学校德育体制建设 | 第40-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