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在根本上是教育关系--基于现象学教育学理解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一、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一) 现象学教育学 | 第11页 |
| (二) 教育关系 | 第11-12页 |
| (三) 师生关系 | 第12-13页 |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现象学教育学 | 第14-22页 |
| 一、现象学 | 第15-19页 |
| (一) 现象学 | 第15-17页 |
| (二) 实践 | 第17-18页 |
| (三) 实践与意识 | 第18-19页 |
| 二、现象学教育学 | 第19-22页 |
| (一) 现象学教育学是什么 | 第19-20页 |
| (二) 教育关系是现象学教育学的重要概念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现象学教育学视角下的教育关系 | 第22-32页 |
| 一、教育关系的研究历史 | 第22-29页 |
| (一) 早期西欧学者的研究 | 第22-27页 |
| (二) 当代现象学教育学家的研究 | 第27-29页 |
| 二、教育关系究竟是什么 | 第29-32页 |
| (一) 关爱 | 第29-30页 |
| (二) 引导 | 第30-31页 |
| (三) 唤醒 | 第31-32页 |
| 三、教育关系的意识性特征 | 第32页 |
| (一) 教育关系区别于无意识的行为 | 第32页 |
| (二) 教师必须具备对教育关系的明确意识 | 第32页 |
| 第四章 教育关系之意识的质性研究 | 第32-44页 |
| 一、认识层面 | 第33-35页 |
| (一) 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和评价 | 第33页 |
| (二) 对学生的认知 | 第33-34页 |
| (三) 对教育以及教师的认知 | 第34页 |
| (四) 对学科的认识 | 第34页 |
| (五) 对教育方式的认知 | 第34-35页 |
| 二、践行层面 | 第35-41页 |
| (一) 情感 | 第35-36页 |
| (二) 态度 | 第36-37页 |
| (三) 价值倾向 | 第37-38页 |
| (四) 信念 | 第38页 |
| (五) 教育方式 | 第38-40页 |
| (六) 感知 | 第40-41页 |
| 三、效果层面 | 第41-44页 |
| (一) 学生变化 | 第41-42页 |
| (二) 教师感受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教育关系之意识的定量研究 | 第44-51页 |
| 一、对于调查研究的说明 | 第44页 |
| 二、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44-5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1-58页 |
| 一、结论 | 第51-53页 |
| (一) 教育关系之意识的基本问题 | 第51-53页 |
| (二) 教育关系之意识的规律特点 | 第53页 |
| 二、建议 | 第53-58页 |
| (一) 提高教师对于教育关系的认识 | 第53-54页 |
| (二) 增强教师对于教育关系的意识 | 第54-56页 |
| (三) 对教师教育提出的建议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