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汽车行驶平顺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页 |
·轿车和重型汽车行驶平顺性研究的意义 | 第12-14页 |
·汽车行驶平顺性建模与仿真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国内外汽车行驶平顺性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面向结构和面向参数的方法比较 | 第14-15页 |
·路面对汽车激励建模研究的现状 | 第15-16页 |
·汽车振动模型建模研究的现状 | 第16-19页 |
·汽车行驶平顺性仿真求解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虚拟激励法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第2章 平稳随机振动虚拟激励法的深入研究 | 第24-38页 |
·单点激励单点响应虚拟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平稳随机振动的基本假设 | 第24页 |
·单点激励单点响应的频率响应 | 第24-25页 |
·单点激励单点响应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公式 | 第25页 |
·关于单点激励单点响应虚拟激励法的说明 | 第25-26页 |
·广义单点虚拟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 第26-30页 |
·结构系统的频率响应 | 第26-27页 |
·广义单点平稳随机激励 | 第27页 |
·广义单点虚拟激励的构造 | 第27-28页 |
·广义单点虚拟激励对应的虚拟响应的获得 | 第28页 |
·广义单点平稳随机激励结构系统功率谱密度的求取 | 第28-30页 |
·多点虚拟激励法的基本理论 | 第30-37页 |
·几个数学概念 | 第30页 |
·复数功率谱密度矩阵有关性质的证明 | 第30-34页 |
·多点虚拟激励的构造 | 第34-35页 |
·多点虚拟响应的获得 | 第35页 |
·多点平稳随机激励结构系统功率谱密度的矩阵求取公式 | 第35页 |
·功率谱密度矩阵求取公式的证明 | 第35-36页 |
·多点平稳随机激励结构系统功率谱密度的求取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平稳随机振动虚拟激励法的应用 | 第38-60页 |
·虚拟路面激励的构造 | 第38-42页 |
·路面不平度的空间功率谱密度表示 | 第38页 |
·路面激励的时间功率谱密度表示 | 第38页 |
·虚拟路面激励的表示 | 第38-39页 |
·1/2 汽车结构系统的虚拟路面激励 | 第39页 |
·四轮整车结构系统的虚拟路面激励 | 第39-42页 |
·虚拟激励法在1/4 汽车结构系统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 第42-46页 |
·系统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 第42-43页 |
·系统的振动响应量 | 第43-44页 |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系统频率响应的推导 | 第44页 |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振动响应量频率响应的推导 | 第44-45页 |
·振动响应量功率谱密度的求取 | 第45页 |
·应用实例 | 第45-46页 |
·虚拟激励法在1/2 汽车结构系统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 第46-53页 |
·系统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 第46-49页 |
·系统的振动响应量 | 第49-50页 |
·汽车随机振动分析的传统方法 | 第50-51页 |
·汽车随机振动分析的虚拟激励法 | 第51-52页 |
·两种方法的比较 | 第52-53页 |
·应用实例 | 第53页 |
·虚拟激励法在空间汽车结构系统振动分析中的应用 | 第53-59页 |
·系统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 第53-57页 |
·系统的振动响应量 | 第57页 |
·系统振动响应量的功率谱密度 | 第57-58页 |
·应用实例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建立汽车结构系统振动数学模型的新方法 | 第60-80页 |
·有限元法基本步骤及其规定 | 第60-62页 |
·有限元法的基本步骤 | 第60-61页 |
·坐标系及其符号规定 | 第61页 |
·节点位移的描述 | 第61-62页 |
·汽车结构系统的离散化 | 第62-64页 |
·整体坐标系的建立 | 第62页 |
·节点和单元的确定 | 第62页 |
·节点数据的分析 | 第62-63页 |
·单元数据的分析 | 第63-64页 |
·弹簧阻尼单元分析 | 第64-69页 |
·单元坐标系的单元位移向量和单元力向量 | 第64页 |
·单元坐标系的单元方程 | 第64-65页 |
·整体坐标系的单元位移向量和单元力向量 | 第65页 |
·整体坐标系的单元方程 | 第65页 |
·两个坐标系单元位移向量的变换关系 | 第65-66页 |
·两个坐标系单元刚度阵和阻尼阵的变换关系 | 第66-67页 |
·整体坐标系从节点与主节点的位移变换关系 | 第67-68页 |
·整体坐标系含有主从节点关系的单元位移变换关系 | 第68页 |
·整体坐标系含有主从节点关系的单元方程 | 第68-69页 |
·单元分析的程序实现 | 第69页 |
·汽车结构系统的整体分析与约束处理 | 第69-73页 |
·总位移向量的形成 | 第69-70页 |
·系统振动平衡方程 | 第70-71页 |
·系统振动平衡方程系数矩阵的形成 | 第71-72页 |
·汽车结构系统的约束处理 | 第72-73页 |
·整体分析与约束处理的程序实现 | 第73页 |
·汽车结构系统振动数学模型建立的实例 | 第73-79页 |
·整体坐标系建立与节点和单元的确定 | 第73-74页 |
·节点数据的描述 | 第74-75页 |
·单元数据的描述 | 第75-76页 |
·单元分析 | 第76页 |
·整体分析与约束处理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求解结构系统振动响应新的数值方法 | 第80-100页 |
·理论推导的数学基础 | 第80-84页 |
·拉普拉斯变换 | 第80页 |
·拉普拉斯变换存在的条件 | 第80-81页 |
·拉普拉斯变换的线性与微分性质 | 第81页 |
·函数卷积与主要性质 | 第81-82页 |
·矩阵函数的卷积与主要性质 | 第82-84页 |
·Kronec ker 积 | 第84页 |
·结构系统卷积泛函变分为零与系统振动平衡方程的等效性 | 第84-86页 |
·结构系统卷积泛函及其拉氏变换 | 第84-85页 |
·结构系统卷积泛函变分为零与系统振动平衡方程的等效性 | 第85-86页 |
·任意时间段位移和外载荷插值函数的构造 | 第86-88页 |
·位移插值函数的构造 | 第86-87页 |
·外载荷插值函数的构造 | 第87-88页 |
·任意时间段基于卷积泛函的结构系统响应通用递推公式 | 第88-92页 |
·任意时间段结构系统卷积泛函的表示 | 第88-90页 |
·任意时间段结构系统卷积泛函的变分 | 第90-91页 |
·任意时间段基于卷积泛函的结构系统响应通用递推公式 | 第91-92页 |
·结构系统响应通用递推公式的应用 | 第92-99页 |
·三点时间元的位移插值函数 | 第92-93页 |
·外载荷的插值函数 | 第93页 |
·递推公式的具体表示 | 第93-96页 |
·递推公式稳定性分析 | 第96-97页 |
·应用算例 | 第97-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汽车行驶平顺性建模与仿真新方法的应用 | 第100-128页 |
·轿车行驶平顺性的建模与仿真 | 第100-106页 |
·系统的离散化 | 第100-102页 |
·系统的总位移向量 | 第102页 |
·系统数学模型的矩阵 | 第102-103页 |
·系统的振动响应量 | 第103-104页 |
·基于虚拟路面激励的时域仿真思路 | 第104页 |
·应用实例 | 第104-106页 |
·重型汽车六轮路面激励频域模型的建立 | 第106-111页 |
·平稳随机过程的互功率谱密度 | 第106-107页 |
·相干函数 | 第107页 |
·路面对重型汽车六轮激励的时间功率谱密度表示 | 第107-110页 |
·基于一定假设的路面对重型汽车六轮激励的时间功率谱密度表示 | 第110-111页 |
·重型汽车结构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11-119页 |
·系统的力学模型 | 第111-114页 |
·系统的离散化 | 第114-115页 |
·总位移向量的形成 | 第115页 |
·平衡悬架的单元分析 | 第115-117页 |
·系统振动数学模型的形成与验证 | 第117-118页 |
·系统振动响应量 | 第118-119页 |
·重型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仿真 | 第119-127页 |
·虚拟路面激励的构造 | 第119页 |
·重型汽车行驶平顺性的仿真 | 第119-126页 |
·仿真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128-132页 |
·全文总结 | 第128-129页 |
·全文的创新点 | 第129页 |
·研究展望 | 第129-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发表与投稿的学术论文与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摘要 | 第147-150页 |
ABSTRACT | 第150-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