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文化"寻根"与文学思潮 | 第10-22页 |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主体意识 | 第10-12页 |
二、"寻根"母题与"寻根"文学 | 第12-16页 |
三、"寻根"文学思潮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16-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反现代性与文化保守:20世纪中国文学"寻根"思潮的发生 | 第22-36页 |
一、诗意栖居与反现代性倾向 | 第22-25页 |
二、新儒学论争与文化保守主义 | 第25-28页 |
三、流派纷争与自由主义思潮 | 第28-31页 |
四、反思"左翼"与京派价值取向 | 第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艺术唯美与文化重构:论"京派"文学的"寻根"倾向 | 第36-60页 |
一、原乡体验与精神家园的回归 | 第36-42页 |
二、艺术自觉与感伤氛围的营造 | 第42-50页 |
三、以心唯美与文化重构的诉求 | 第50-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第三章 个人超越与民族认同:1980年代的"寻根思潮"论 | 第60-82页 |
一、暗潮涌动与时代大潮的呼唤 | 第60-65页 |
二、个体确认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 第65-73页 |
三、话语转型与艺术审美的传承 | 第73-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第四章 和而不同:1930年代与1980年代"寻根"文学比较 | 第82-92页 |
一、文化重构与回归精神家园 | 第82-86页 |
二、文化心态与审美价值取向 | 第86-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第五章 乡土情怀与世纪焦虑:世纪之交"寻根"文学论 | 第92-106页 |
一、乡村书写的文化镜像 | 第93-97页 |
二、传统价值体系的认同 | 第97-100页 |
三、民族精神力量的张扬 | 第100-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结语 永远"在路上"的"寻根" | 第106-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0-11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