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本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三、回归文学本体的研究——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第一章:在探索中前进——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发展演变(1922-1938) | 第20-40页 |
一、最初的呈现:以滑稽登场(1922-1928) | 第20-23页 |
二、讽刺个性的形成:从油滑到切实(1929-1933) | 第23-32页 |
三、成熟阶段:讽刺个性的确立(1934-1938) | 第32-40页 |
第二章:讽丑刺恶中的多重批判——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主题诉求 | 第40-64页 |
一、暴露社会黑暗,剔发政治时弊 | 第41-48页 |
(一) 揭露反动政治制度的腐朽 | 第41-43页 |
(二) 革命中的阴影与痼弊 | 第43-48页 |
二、透视"八字脚文化"与"小白脸文化" | 第48-56页 |
(一) 批判"八字脚文化",透视"奴性"心理 | 第48-51页 |
(二) 剖析"小白脸文化",解构爱情神话 | 第51-56页 |
三、逼视世态的浇薄和人性的荒芜 | 第56-64页 |
(一) 金钱贪欲对人性的扭曲 | 第57-59页 |
(二) 对人性虚伪的揭露 | 第59-60页 |
(三) 对残忍人性的揭示 | 第60-64页 |
第三章:多元与单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审美风格 | 第64-84页 |
一、审美风格:冷峻、犀利、明快 | 第64-69页 |
(一) 近乎冷酷的冷静与超然 | 第64-67页 |
(二) "挖心":往更深处探察的犀利 | 第67-68页 |
(三) 攻击要点的单纯与明快 | 第68-69页 |
二、张天翼讽刺艺术个性的多元成因 | 第69-84页 |
(一) 讽刺心态——源于生命体验与要求的内在动力 | 第69-71页 |
(二) 理论支撑和保障——自觉的"讽刺"文体意识 | 第71-74页 |
(三) 承传与创化——在接受中外讽刺文学传统中创新 | 第74-84页 |
第四章 :探索和创造——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艺术新质 | 第84-108页 |
一、叙事结构:化情节叙述为场面连缀 | 第84-90页 |
二、叙述角度:综合运用与儿童视角 | 第90-100页 |
(一) 汲取全知叙述和限制叙述的优长进行讽刺 | 第91-95页 |
(二) 运用隐含作者与叙述者间的不同关系进行讽刺 | 第95-98页 |
(三) 借用儿童视角巧妙地讽刺 | 第98-100页 |
三、文学贡献与文学史地位 | 第100-108页 |
(一) 执着于审丑的创作倾向 | 第100-102页 |
(二) 现代小市民社会中层系列形象的提供者 | 第102-103页 |
(三) 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 第103-108页 |
结束语 | 第108-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后记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