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乐都人文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 第7-8页 |
1.1.1 人文地理概况 | 第7页 |
1.1.2 历史沿革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方法及意义 | 第8-11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研究方法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选点依据及发音合作人简介 | 第11-12页 |
1.3.1 选点依据 | 第11-12页 |
1.3.2 发音人简介 | 第12页 |
1.4 体例说明 | 第12-13页 |
第2章 碾伯汉语方言音系 | 第13-43页 |
2.1 声韵调系统 | 第13-14页 |
2.1.1 声母 | 第13页 |
2.1.2 韵母 | 第13-14页 |
2.1.3 单字调 | 第14页 |
2.2 音系特点 | 第14-16页 |
2.2.1 声母特点 | 第14-15页 |
2.2.2 韵母特点 | 第15-16页 |
2.2.3 单字调特点 | 第16页 |
2.3 与中古音比较 | 第16-37页 |
2.3.1 声母比较 | 第16-22页 |
2.3.2 韵母比较 | 第22-36页 |
2.3.3 单字调比较 | 第36-37页 |
2.4 单字音表 | 第37-43页 |
第3章 高店汉语方言音系 | 第43-73页 |
3.1 声韵调系统 | 第43-44页 |
3.1.1 声母 | 第43页 |
3.1.2 韵母 | 第43-44页 |
3.1.3 单字调 | 第44页 |
3.2 音系特点 | 第44-46页 |
3.2.1 声母特点 | 第44-45页 |
3.2.2 韵母特点 | 第45-46页 |
3.2.3 单字调特点 | 第46页 |
3.3 与中古音比较 | 第46-67页 |
3.3.1 声母比较 | 第46-52页 |
3.3.2 韵母比较 | 第52-66页 |
3.3.3 单字调比较 | 第66-67页 |
3.4 单字音表 | 第67-73页 |
第4章 芦花汉语方言音系 | 第73-102页 |
4.1 声韵调系统 | 第73-74页 |
4.1.1 声母 | 第73页 |
4.1.2 韵母 | 第73-74页 |
4.1.3 单字调 | 第74页 |
4.2 音系特点 | 第74-76页 |
4.2.1 声母特点 | 第74-75页 |
4.2.2 韵母特点 | 第75-76页 |
4.2.3 单字调特点 | 第76页 |
4.3 与中古音比较 | 第76-97页 |
4.3.1 声母比较 | 第76-82页 |
4.3.2 韵母比较 | 第82-96页 |
4.3.3 声调比较 | 第96-97页 |
4.4 单字音表 | 第97-102页 |
第5章 三地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102-114页 |
5.1 碾伯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102-106页 |
5.2 高店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106-110页 |
5.3 芦花汉语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110-114页 |
第6章 三点语音系统及临夏、西宁方言语音系统与中古音系比较 | 第114-128页 |
6.1 与中古音系声母比较 | 第114-120页 |
6.2 与中古音系韵母比较 | 第120-127页 |
6.3 与中古声调比较 | 第127-128页 |
结语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3页 |
致谢 | 第133-135页 |
个人简介 | 第13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