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绪论 | 第12-18页 |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一)文献使用说明 | 第13-14页 | 
| (二)文献主要观点阐述 | 第14-16页 | 
| (三)文献结果简析 | 第16页 | 
|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研究目标 | 第16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四、拟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由来与意义 | 第18-21页 | 
| 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由来 | 第18-19页 | 
| 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意义 | 第19-21页 | 
| (一)有利于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 第19页 | 
| (二)有利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 第19页 | 
| (三)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 第19-20页 | 
| (四)有利于依法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概述 | 第21-31页 | 
| 一、民族院校创建活动的功能 | 第21-24页 | 
| (一)民族团结的教育功能 | 第21页 | 
| (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功能 | 第21-22页 | 
| (三)积极、团结的校园文化建设功能 | 第22-23页 | 
| (四)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功能 | 第23-24页 | 
| (五)中国力量的凝聚功能 | 第24页 | 
| 二、民族院校创建活动的主要特点 | 第24-27页 | 
| (一)责任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 (二)对象的特殊性 | 第25-26页 | 
| (三)活动的差异性 | 第26页 | 
| (四)任务的长期性 | 第26-27页 | 
| (五)问题的复杂性 | 第27页 | 
| 三、民族院校创建活动的意义 | 第27-31页 | 
| (一)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社会和谐 | 第27-28页 | 
|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巩固 | 第28页 | 
|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 第28-29页 | 
| (四)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29-30页 | 
| (五)有利于中国梦的有效实现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现状调查 | 第31-41页 | 
| 一、中南民族大学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实证调查 | 第31-34页 | 
| (一)学校的高度重视使创建活动得到有效保证 | 第32页 | 
| (二)创设品牌使创建活动得到有力支撑 | 第32-33页 | 
| (三)全员参与使创建活动得到全面展开 | 第33页 | 
| (四)校地携手使创建活动得到有效辐射 | 第33-34页 | 
| 二、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 | 第34-36页 | 
| (一)各民族学生对于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情况 | 第34页 | 
| (二)各民族学生对于国家、民族间关系的认识 | 第34-35页 | 
| (三)各民族学生对于学校里各民族同学之间关系的认识 | 第35-36页 | 
| 三、民族院校创建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 第36-41页 | 
|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对民族团结进步的认识不足 | 第37页 | 
| (二)民族院校创建活动方式单一 | 第37-38页 | 
| (三)个别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有待提高 | 第38-39页 | 
| (四)少数教师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对策 | 第41-50页 | 
|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视 | 第41-42页 | 
| (一)充分认识创建活动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作用 | 第41-42页 | 
| (二)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育人作用 | 第42页 | 
| 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42-44页 | 
| (一)建设和谐、团结的校园文化 | 第42-43页 | 
| (二)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 | 第43-44页 | 
| (三)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的积极氛围 | 第44页 | 
| 三、不断拓展活动形式为民族院校创建活动搭建多彩平台 | 第44-47页 | 
| (一)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引领创建活动 | 第44-45页 | 
|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支撑创建活动 | 第45-46页 | 
| (三)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拓展创建活动 | 第46页 | 
| (四)以课堂教育大力提升创建活动 | 第46-47页 | 
| 四、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民族院校创建活动的实效性 | 第47-50页 | 
| (一)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形式提升活动实效 | 第47-48页 | 
| (二)发挥身边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 | 第48页 | 
| (三)充分发挥创建活动的助学济困作用 | 第48-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注释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A:民族院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 附录B: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