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研究
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0. 引言 | 第8-12页 |
·常州方言语音研究概述 | 第8-11页 |
·常州方言概况 | 第8-10页 |
·常州方言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新老常州方言语音系统概况 | 第12-27页 |
·20 世纪三十年代老派常州方言声韵调系统 | 第12-17页 |
·声母系统 | 第12-13页 |
·韵母系统 | 第13页 |
·声调系统 | 第13-14页 |
·声韵配合关系 | 第14-17页 |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派常州方言声韵调系统 | 第17-22页 |
·声母系统 | 第17页 |
·韵母系统 | 第17-19页 |
·声调系统 | 第19页 |
·声韵配合关系 | 第19-22页 |
·20 世纪八十年代常州方言声韵调系统 | 第22-27页 |
·声母系统 | 第22页 |
·韵母系统 | 第22-23页 |
·声调系统 | 第23页 |
·声韵配合关系 | 第23-27页 |
2. 三个历史时期语音系统的差异比较 | 第27-34页 |
·声母的差异比较 | 第27-29页 |
·尖团合流 | 第27-29页 |
·晓匣影母遇摄合口一等模韵字 | 第29页 |
·韵母的差异比较 | 第29-31页 |
·元音高化 | 第29-30页 |
·u 介音 | 第30页 |
·入声韵母的变化 | 第30-31页 |
·i 介音 | 第31页 |
·韵母的其他变化 | 第31页 |
·声调的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声韵调系统以外的变化 | 第32-34页 |
·声母的变化 | 第32页 |
·入声韵的变化 | 第32-33页 |
·声调的变化 | 第33页 |
·文读字的增加 | 第33-34页 |
3. 常州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现象分析 | 第34-43页 |
·现代汉语普通话声韵调系统 | 第34页 |
·声母系统 | 第34-36页 |
·常州方言的声母系统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 第34-35页 |
·常州方言声母的变化与普通话的关系 | 第35-36页 |
·韵母系统 | 第36-40页 |
·常州方言的韵母系统与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 第36-39页 |
·常州方言韵母的变化与普通话的关系 | 第39-40页 |
·声调系统 | 第40-41页 |
·常州方言的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的比较 | 第40-41页 |
·常州方言声调的变化与普通话的关系 | 第41页 |
·其他变化 | 第41页 |
·词汇变化对语音的影响 | 第41-43页 |
4. 方言与普通话接触的互动模式 | 第43-48页 |
·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 | 第43-46页 |
·基本理论 | 第43-44页 |
·基本模式 | 第44-46页 |
·对常州方言语音向普通话靠拢趋势理论阐释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