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9页 |
| 二、学术综述 | 第9-11页 |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5页 |
| (一)时间界定 | 第11-12页 |
| (二)空间界定 | 第12页 |
| (三)研究对象界定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清末民初山西学堂教育兴起与发展的背景 | 第15-23页 |
| 一、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 | 第15-19页 |
| (一)清末学制的颁布 | 第15-17页 |
| (二)科举制的废除 | 第17-18页 |
| (三)新教育的时代性 | 第18-19页 |
| 二、晚清山西巡抚积极兴学 | 第19-23页 |
| (一)张之洞兴办令德堂 | 第20-21页 |
| (二)胡聘之改革山西旧教育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清末民初太原、晋中新式教师群体的形成 | 第23-39页 |
| 一、清末民初山西新式教师的培育 | 第23-26页 |
| (一)清末师范教育的兴起 | 第23-25页 |
| (二)民初师范教育的发展 | 第25-26页 |
| 二、新式学堂的建立与新式教师的形成 | 第26-33页 |
| (一)太原、晋中教会学校提供蓝本 | 第26-28页 |
| (二)晋中商人率先兴办新式学堂 | 第28-30页 |
| (三)清末民初太原、晋中新式学堂不断推广 | 第30-33页 |
| 三、新式教师群体的形成 | 第33-39页 |
| (一)新式教师群体数量的增长 | 第33-36页 |
| (二)新式教师群体意识的形成 | 第36-39页 |
| 第三章 清末民初太原、晋中新式教师群体的来源及发展 | 第39-63页 |
| 一、教师群体的来源 | 第39-56页 |
| (一)传统文人 | 第39-42页 |
| (二)师范学堂的毕业生 | 第42-47页 |
| (三)晋中商人 | 第47-50页 |
| (四)外籍教习 | 第50-53页 |
| (五)归国留学生 | 第53-55页 |
| (六)新式学堂毕业生 | 第55-56页 |
| 二、教师群体的发展 | 第56-63页 |
| (一)教师群体来源多元化 | 第56-57页 |
| (二)教师群体逐渐实现了近代化 | 第57-58页 |
| (三)女性教师逐渐增多 | 第58-63页 |
| 第四章 清末民初太原、晋中新式教师群体的教学革新 | 第63-85页 |
|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 第63-64页 |
| (一)确立了新的教育目标 | 第63页 |
| (二)确立了中西学兼授的教学观 | 第63-64页 |
| (三)形成了平等融洽的师生观 | 第64页 |
| 二、教学内容的更新 | 第64-73页 |
| (一)教会学校教师率先讲授新式课程 | 第64-67页 |
| (二)教学内容的趋时更新 | 第67-73页 |
| 三、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编辑 | 第73-76页 |
| 四、教学方法的更新 | 第76-80页 |
| (一)复式教学法 | 第76-78页 |
| (三)赫尔巴特教学法在晋中、太原地区的引入和应用 | 第78-80页 |
| 五、教学效果 | 第80-85页 |
| (一)学生知识结构多元化 | 第80-82页 |
| (二)学生民主意识增强 | 第82-83页 |
| (三)学生的民族观念加强 | 第83-85页 |
| 第五章 清末民初太原、晋中教师的待遇 | 第85-95页 |
| 一、清末教师薪资待遇 | 第85-87页 |
| 二、民初教师薪资待遇 | 第87-90页 |
| 三、清末民初新式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90-95页 |
| (一)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91-93页 |
| (二)大、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 第93-95页 |
| 第六章 清末民初山西新式教师群体之社会影响及存在问题 | 第95-103页 |
| 一、社会影响 | 第95-99页 |
| (一)推动山西教育“模范省”的形成 | 第95-97页 |
| (二)教师启发民智、促进社会发展 | 第97-99页 |
| 二、存在问题 | 第99-103页 |
| (一)新式教师群体的近代化水平总体较低 | 第100-101页 |
| (二)城乡师资近代化水平差距明显 | 第101-103页 |
| 余论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3-115页 |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