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4-19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牡丹亭》英译全本的跨文化传播 | 第19-24页 |
1.1 伯奇的译本 | 第19-20页 |
1.2 张光前的译本 | 第20页 |
1.3 汪榕培的译本 | 第20-24页 |
第二章 昆剧《牡丹亭》的跨文化传播 | 第24-34页 |
2.1 跨文化传播下的文化碰撞和融合 | 第24-32页 |
2.1.1 美国导演彼得·塞勒斯歌剧版《牡丹亭》 | 第25-26页 |
2.1.2 华人陈士争传奇版《牡丹亭》 | 第26-28页 |
2.1.3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 | 第28-30页 |
2.1.4 张军园林版《牡丹亭》 | 第30-32页 |
2.2 《牡丹亭》跨文化传播策略 | 第32-34页 |
2.2.1 构建良好的中西文化沟通 | 第32页 |
2.2.2 运用媒体推广,借助节日宣传 | 第32-34页 |
第三章 《牡丹亭》在对外汉语课堂的教学探讨 | 第34-45页 |
3.1 《牡丹亭》在对外汉语课堂的传播现状 | 第34-37页 |
3.2 《牡丹亭》的教学设想 | 第37-38页 |
3.3 《牡丹亭》的教学困惑 | 第38页 |
3.4 《牡丹亭》的教学实践策略 | 第38-43页 |
3.4.1 问卷调查 | 第39-42页 |
3.4.2 创设与昆曲相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42页 |
3.4.3 丰富昆曲知识的教育形式,拉近学生与昆曲之间的距离 | 第42页 |
3.4.4 组织学生欣赏昆曲名段,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 第42页 |
3.4.5 着重学习经典回目,增加词汇量 | 第42-43页 |
3.5 《牡丹亭》的教学实践价值 | 第43-45页 |
3.5.1 知识传播 | 第43-44页 |
3.5.2 文化传播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附录一 | 第53-56页 |
附录二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