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价值 | 第10-11页 |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一)图像化教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中学学科图像化教学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中学语文图像化教学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四)初中语文图像化教学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一)艺术学方法 | 第14-15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5-16页 |
(三)调查研究法 | 第16页 |
(四)观察记录法 | 第16-17页 |
(五)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概说 | 第19-25页 |
第一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之“图像与文学”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之“古诗词与图像化” | 第20页 |
第三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界定 | 第20-22页 |
第四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 第22-23页 |
一、可弥补文本的不足与缺失 | 第22-23页 |
二、化抽象为具象,可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 | 第23页 |
三、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23页 |
第五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运用的可行性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第25-33页 |
第一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运用情况调查 | 第25-28页 |
一、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课本编排情况 | 第26页 |
二、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图像资源运用情况 | 第26-27页 |
三、师生对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态度评价 | 第27-28页 |
四、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运用频率情况 | 第28页 |
第二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 | 第28-30页 |
一、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第29页 |
二、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影响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 | 第29页 |
三、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束缚学生个性化的形成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30-33页 |
一、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以“图”代“文”,混淆不同艺术形式 | 第30-31页 |
二、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重“画”轻“诗”,消解诗歌的艺术价值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如何进一步完善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 | 第33-46页 |
第一节 完善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原则 | 第33-36页 |
一、针对性原则 | 第33页 |
二、适度性原则 | 第33-34页 |
三、整合性原则 | 第34-35页 |
四、科学性原则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完善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建议 | 第36-38页 |
一、合理选取图像资源,让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 | 第36页 |
二、教师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运用技能与综合素养的提升 | 第36-37页 |
三、激发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感受古诗词的画面美 | 第37-38页 |
四、把握古诗词的“前景”与“背景”,品析古诗词的意境美 | 第38页 |
第三节 完善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方法的尝试 | 第38-46页 |
一、初中古诗词图像化教学设计 | 第38-42页 |
二、科学地评价 | 第42-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