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与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一、引言 | 第10-19页 |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页 |
| (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 1.概念界定 | 第11页 |
| 2.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 3.已有研究评析 | 第16-17页 |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二、魏书生与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概述与比较 | 第19-32页 |
| (一)阅读教学民主化理念概述与比较 | 第19-23页 |
| 1.魏书生阅读教学民主化理念概述 | 第19-20页 |
| 2.李镇西阅读教学民主化理念概述 | 第20-22页 |
| 3.二者阅读教学民主化理念的比较 | 第22-23页 |
|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概述与比较 | 第23-27页 |
| 1.魏书生阅读教学生活化理念概述 | 第23-24页 |
| 2.李镇西阅读教学生活化理念概述 | 第24-26页 |
| 3.二者阅读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比较 | 第26-27页 |
| (三)阅读教学模式概述与比较 | 第27-30页 |
| 1.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 第27-28页 |
| 2.李镇西——对话型阅读教学模式 | 第28-29页 |
| 3.二者阅读模式的比较 | 第29-30页 |
| (四)阅读学习方式的概述与比较 | 第30-32页 |
| 1.魏书生的阅读学习方式 | 第30-31页 |
| 2.李镇西的阅读学习方式 | 第31页 |
| 3.二者阅读学习方式的比较 | 第31-32页 |
| 三、魏书生与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实践运用 | 第32-36页 |
| (一)魏书生阅读教学思想实践运用 | 第32-33页 |
| (二)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实践运用 | 第33-36页 |
| 四、对魏书生与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的评价 | 第36-41页 |
| (一)对魏书生的评价 | 第36-38页 |
| 1.培养自学能力,追求高效率 | 第36页 |
| 2.过于强调语文知识,应试色彩浓厚 | 第36-37页 |
| 3.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 第37-38页 |
| (二)对李镇西的评价 | 第38-41页 |
| 1.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 | 第38页 |
| 2.尊重有余,引领不足 | 第38-39页 |
| 3.注重人文,弱化工具 | 第39-41页 |
| 五、魏书生与李镇西阅读教学思想的启示 | 第41-47页 |
| (一)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 第41-42页 |
| (二)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第42-43页 |
|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 第43-44页 |
| (四)打通学生生活经验,指引学生审美鉴赏 | 第44-45页 |
| (五)创设民主对话氛围,营造师生共享课堂 | 第45-47页 |
| 六、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