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双边匹配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概述 | 第19-21页 |
1.3.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内涵与特征 | 第19页 |
1.3.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论视角 | 第19-20页 |
1.3.3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治理 | 第20-21页 |
1.3.4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匹配研究现状 | 第21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5.3 文章结构 | 第23-24页 |
1.6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24-25页 |
1.6.1 理论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6.2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1.6.3 创新点 | 第25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间知识转移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26-30页 |
2.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间知识转移过程 | 第26-27页 |
2.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29页 |
2.2.1 知识特性因素 | 第27页 |
2.2.2 知识供应方发送能力和知识接收方吸收能力 | 第27-28页 |
2.2.3 知识转移渠道因素 | 第28页 |
2.2.4 情境因素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知识转移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主体匹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0-35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0-31页 |
3.2 知识发送方评价指标构建 | 第31-32页 |
3.2.1 知识转移人才情况 | 第31页 |
3.2.2 知识研发条件 | 第31页 |
3.2.3 专利情况 | 第31页 |
3.2.4 科技创新投入水平 | 第31页 |
3.2.5 知识发送情境 | 第31-32页 |
3.3 知识接受方评价指标构建 | 第32-34页 |
3.3.1 知识吸收能力 | 第32-33页 |
3.3.2 知识产出水平 | 第33页 |
3.3.3 合作产品市场效益状况 | 第33页 |
3.3.4 产出水平 | 第33页 |
3.3.5 知识接受情境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知识转移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主体匹配模型研究 | 第35-46页 |
4.1 双边匹配的理论概述 | 第35-36页 |
4.1.1 双边匹配决策历史和概念 | 第35-36页 |
4.1.2 双边匹配的发展 | 第36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36-37页 |
4.3 模型构建 | 第37-39页 |
4.4 匹配方法 | 第39-45页 |
4.5 模型求解 | 第4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主体匹配实证研究 | 第46-61页 |
5.1 联盟简介 | 第46页 |
5.2 双方主体评价指标类型处理 | 第46-48页 |
5.3 数据收集 | 第48-54页 |
5.4 数据处理 | 第54-59页 |
5.5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主体选择实证结论 | 第59-6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伙伴选择的管理对策与建议 | 第61-64页 |
6.1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伙伴选择方面的建议 | 第61-62页 |
6.2 政府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合作效率的管理对策建议 | 第62-64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4-66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