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

基于客户满意度的柔性制造单元重调度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6-28页
    1.1 问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8-24页
        1.2.1 柔性制造单元调度第18-20页
        1.2.2 紧急订单相关的重调度第20-22页
        1.2.3 生产调度中客户行为研究第22-24页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24-27页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4-25页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第25-26页
        1.3.3 本文的论文结构第26页
        1.3.4 本文的创新点第26-27页
    1.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8-39页
    2.1 柔性制造单元相关理论第28-32页
        2.1.1 柔性制造单元调度问题第28-29页
        2.1.2 柔性制造单元重调度问题第29-32页
    2.2 干扰管理理论第32-34页
        2.2.1 干扰管理模型及求解算法第32-33页
        2.2.2 度量函数的选择及构建第33-34页
    2.3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第34-36页
        2.3.1 客户满意第34-35页
        2.3.2 客户满意度第35-36页
    2.4 模糊理论第36-38页
        2.4.1 模糊与生产的联系第36-37页
        2.4.2 模糊数的运算与判决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生产调度问题中客户满意度模型研究第39-52页
    3.1 客户满意度的提出及度量方法第39-40页
        3.1.1 客户满意度的提出第39页
        3.1.2 客户满意度的度量方法第39-40页
    3.2 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测度第40-45页
        3.2.1 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第40-41页
        3.2.2 客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测度第41-45页
    3.3 客户满意度的模型表达第45-47页
        3.3.1 模糊完工时间第46页
        3.3.2 模糊判决第46页
        3.3.3 客户满意度第46-47页
    3.4 从客户价值角度研究客户满意度第47-51页
        3.4.1 生产型客户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第48-49页
        3.4.2 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客户价值第49-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考虑客户满意度偏差的柔性制造单元重调度第52-74页
    4.1 基于客户满意度的柔性制造单元重调度模型第52-60页
        4.1.1 常用评价指标第52-55页
        4.1.2 柔性制造单元的初始调度模型第55-57页
        4.1.3 柔性制造单元的干扰管理模型第57-60页
    4.2 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第60-66页
        4.2.1 遗传算法第60-62页
        4.2.2 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第62-63页
        4.2.3 NSGA-Ⅱ算法设计第63-66页
    4.3 算例研究第66-73页
        4.3.1 算例的基础数据第66-69页
        4.3.2 结果分析第69-73页
    4.4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案例分析第74-89页
    5.1 案例应用企业的基本情况第74-76页
        5.1.1 企业的概况第74-75页
        5.1.2 企业机械加工作业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第75-76页
    5.2 案例应用过程及数据第76-82页
        5.2.1 案例应用的框架第76-77页
        5.2.2 案例应用的数据第77-82页
    5.3 案例应用结果及分析第82-88页
        5.3.1 紧急订单到达下的重调度结果第82-86页
        5.3.2 方案有效性分析第86-88页
    5.4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1页
    6.1 研究总结第89-90页
    6.2 研究展望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数据分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与协同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下一篇:知识转移视角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合作伙伴主体匹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