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关于融资融券的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1.2.2 关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3 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贡献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融资融券概念 | 第21页 |
2.1.2 高管薪酬概念 | 第21页 |
2.1.3 薪酬业绩敏感性概念 | 第21-2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2.1 契约理论 | 第22-23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3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3-24页 |
2.2.4 激励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 第25-32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5-27页 |
3.1.1 融资融券与高管薪酬──会计业绩敏感性 | 第25-26页 |
3.1.2 融资融券与高管薪酬──市场业绩敏感性 | 第26-27页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7-29页 |
3.3 变量定义与解释 | 第29-30页 |
3.4 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第4章 实证检验 | 第32-55页 |
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2-33页 |
4.2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 第33-34页 |
4.3 多元回归分析 | 第34-36页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36-48页 |
4.4.1 平行趋势检验 | 第36-38页 |
4.4.2 一阶差分模型检验 | 第38-40页 |
4.4.3 倾向匹配得分法 | 第40-42页 |
4.4.4 补充曾被调出融资融券名单样本 | 第42-44页 |
4.4.5 其他稳健性检验 | 第44-48页 |
4.5 作用机理分析 | 第48-55页 |
4.5.1 投资者保护程度 | 第48-50页 |
4.5.2 股权制衡度 | 第50-52页 |
4.5.3 管理层权力 | 第52-55页 |
第5章 理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 第55-59页 |
5.1 理论启示 | 第55-56页 |
5.1.1 融资融券的实体经济后果为其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第55页 |
5.1.2 外部制度环境是研究薪酬契约所需考虑的因素 | 第55-56页 |
5.1.3 中国式融资融券的治理效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 第56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6-59页 |
5.2.1 继续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证券种类和范围 | 第57页 |
5.2.2 进一步完善融资融券交易制度 | 第57-58页 |
5.2.3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